宏觀分析 | 2016-05-15 05:00
許長泰
醫學昌明,人類的壽命愈來愈長,生活方式亦趨於健康,預計亞洲的老年人口將隨着時間推移而大幅增加。本星期,筆者將分享如何為未來生活籌謀。
息口低企持現金非良方
聯合國數據顯示,到2025年,香港人口中接近兩成將為65歲以上;預計到2050年,65歲以上人口比例將接近三成。然而,眾多研究發現,人們對退休生活的準備感到不足,預計儲蓄可維持生活的年數與退休後通常生活的年期存在重大差距,儲蓄與紀律的投資看來迫在眉睫。
很多人會認為現金是避風港,投資者往往不願承擔額外風險,又擔心可能出現虧損,因而迴避股市。但事實上,自2008至2009年的環球金融危機以來,投資者一直生活於接近零利率的環境之下。即使美國聯儲局正讓貨幣政策重拾正軌,但相關過程緩慢而循序漸進,特別是當其餘多數國家料將維持低息政策。對某些國家而言,這種持久的超低利率環境已導致計息現金賬戶的收益率,跌至接近零甚至負數的水平。
複利效應長線增強回報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規劃?善用複利的力量,能顯著影響投資者可獲得的回報。假設投資者在1970年開始投資於MSCI世界指數,截至今年3月底的價格回報達14倍以上;倘若收取股息後再投資,複利效應將顯著增加回報,截至今年3月底的總回報更高達61倍以上,年化回報達9.4%。
不過,幾乎所有投資者均會面對一個問題,就是情感與偏見支配了投資決策。細心觀察過往流入美國市場的互惠基金資金流,便會發現資金往往在價格接近高峰時流入市場,並在價格接近低谷時流出,原因正是投資者選擇的時機不當,並經常受情緒支配而作出投資決策。
由於草率決策,在市場外觀望的時間愈長,一般投資者可能損失的潛在回報便愈多。我們的分析顯示,錯失數個最高回報日所造成的實際損失未必太大,但未能持續投資所造成的潛在複合損失卻可能相當龐大。市場總有表現欠佳的時候,持續時間可能是一天、一周、一個月甚至一年,但根據過往經驗,較長線的投資者遭受虧損的機會較小。
嚴守紀律保持分散投資
投資者應謹記,市況波動是正常不過的事,而股價大跌是股票投資的性質使然,大部分年度都會發生。從1988年至今,市場表現一直跌宕起伏,平均年內跌幅達18%,但市場在28個曆年當中有17年均錄得正回報。對於嚴守紀律的投資者而言,市場波動和下跌代表以較低價格買入更多股票的機會,當然前提是投資者以長遠眼光判斷市場將隨時間上漲。
過去十年投資市場動盪不安,經歷了多場自然災害、多次地緣政治衝突及市場大跌。要降低風險,分散投資十分重要。觀察過去十年各資產類別的表現,我們發現,儘管市況艱難,現金仍是表現最差的資產類別之一。分散投資於股票、債券及部分不相關資產類別的多元化投資組合錄得每年5.7%的可觀年化回報,年化波幅亦處於12.1%的溫和水平。
總括而言,市場表現波動,風險確實處處可見。然而,根據過往經驗,時間和分散投資皆為實現長期較穩定回報的良方,以耐心長線投資市場,較大機會能夠獲得高於現金的回報,為未來生活作更佳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