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MPF | 2016-05-14 05:00

馮裕祺

拆解強積金投資謬誤

放大圖片

強積金基金有很多種,除了一般按投資類別分類外,亦有按投資地區分類。在芸芸選擇中,你是會做足功課,或者只道聽途說去選擇呢?在選擇基金的過程中,你又有否被某些迷思所影響呢?今次就為大家拆解一些常見的迷思。

新興巿場風險回報有落差

在2008年金融海嘯前,新興市場的確表現亮麗;例如,根據理栢的數據,在2001至2008年間,儘管新興巿場股票投資者需承受較高風險(年率化標準差達24.42%),其年率化回報達9.68%,單看回報,明顯跑贏成熟巿場如美國(-2.97%)、歐洲(0.08%)。但隨後在2008至2015年期間,形勢已大「執位」,新興市場股票的年率化標準差保持在24%的水平,但年率化回報已跌至-2.9%。因此,風險高並不一定等同回報高!

歐美股巿海嘯受創後番身

相反,成熟市場如歐洲、美國這些金融海嘯源頭又如何呢?會否因為金融海嘯受挫而難以收復失地?其實理柏最近數年的數據顯示,歐美市場的表現毫不遜色,其中美國股票2008至2015年的年率化回報達6.43%。而截至2015年12月31日的3年累積回報更達52.58%,反之新興巿場股票的回報卻是-18.06%,數字能說話,成熟市場受金融海嘯影響而一蹶不振的說法並不準確。

股票基金非增值唯一選擇

有人只篤信一套投資理論,認為一定要選股票基金,風險高才有錢賺,反之混合資產基金就比較「穩打穩紥」,回報毫無驚喜。但根據Willis Towers Watson強積金指標,股票成分佔四至六成的混合資產基金在金融海嘯前後回報都相當穩定,年率化回報皆為正數。與其投資在股票基金「鋌而走險」,何不考慮既能分散投資風險,又能帶來穩定投資回報的混合資產基金?

投資時,意見要聽,但亦要懂得精明選擇,切勿被固有印象影響,用數字和理據做考慮因素方為上策。看清真相,大家的投資方向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