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0 00:00
視線所及 陳心遙
加拿大總理在記者會上平易地解釋何謂「量子電腦」,贏得一片掌聲;不是因為量子電腦的概念有多深奧,而是因為作為一個元首,他對科技潮流有基本的認知。我所指的科技潮流,並非指知道新款iPhone幾時推出、有幾多Gb Ram、先達和華強北有冇炒賣價值……
商業數據研究社湯臣路透發表了2015年「全球創新企業100大」的報告(Top 100 Global Innovations),以獨立經濟體做計算,日本佔了40間,排第一, 美國佔35間,排第二,第三則是佔了10間的法國。南韓有3間,台灣有一間,香港呢,不好意思,是榜上無名。
一向被視為經濟不振,衰退20年,人口老化的日本,仍然佔據創新科技的龍頭地位。企業類別涵蓋汽車、電子、醫療、能源、化工、電訊等等,相信為日本創造了不少外滙收入。
如何提升香港科技產業的競爭力,我實在不敢班門弄斧,留待見過Steve Jobs的專家慢慢研究。不過,什麼阻礙香港科技發展,我倒有幾點意見:
一、眾所周知,Steve Jobs是在自己屋企「車房」製造全世界最早商業化個人電腦Apple I,不知道香港仔可以在「劏房」製造出什麼呢?大概製造自己的下一代都有點困難。
二、已故財經專家曹仁超說過:「現在香港的制度是在鼓勵不勞而獲,同時懲罰那些很努力去創業、創新的人,然後我們反而指摘年輕人沒有創新精神,只顧買樓。」不管年輕人要追什麼夢想,至少在心理上,他們要押上將來無家可歸、老年無依的賭注。注碼太大,就算有能力有學識,都選擇放棄或到海外實踐。大人和傳媒反而追捧節衣縮食儲首期,或者炒賣工廈致富是「夢想」。回頭怪年輕人不敢冒險?
三、無論是科技和工藝,需要的專注和錘煉,經得起失敗,不會因為少賺一個月的錢而流離失所。社會一方面時常歌頌識走精面,睇準市場趨勢一注發達的人;另一方面也偶有讚美默默為自己技藝耕耘但生活清苦的人,彷彿暗示實現夢想需要付出貧窮的代價。
四、香港從前工業的成功是做好了中介人的角色,當然設計的創意也不容抹殺。不過在現今世界,供應方和需求方直接聯繫,買辦經濟已幾近被互聯網洪流吞沒。可以想像不久將來,每人的家裏都有3D列印機的時代,連製造業都有機會面臨威脅,我們怎可能還用上一代的成功方程式來教育下一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