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2016-04-18 00:00

香港掌故 麥敬灝

銀圓與白糖

放大圖片

因清朝禁止英國向中國境內銷售鴉片,兩國於1840至1842年發生鴉片戰爭,清朝不敵船堅炮利的英國,於1842年被迫割讓香港島,其後再因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至1860)戰敗,被迫割讓九龍半島及「租借」出新界。

幣中最醜

1845年前,香港並無法例規定市民日常使用何種貨幣,此年後,雖有法例規定只許以英國及印度貨幣交易,但坊間並無因此改變交易習慣,清國銅錢碎銀及墨西哥銀圓(鷹洋)一樣流通。

直至第5任香港總督夏喬斯.羅便臣(任期:1859至1865年)上任後,為保障本地貿易者,便下令為香港鑄造銀圓,並為此建立鑄幣廠。但建廠過程,波折重重,例如無法在中環覓地建廠而要在銅鑼灣填海,又因立法局質疑鑄幣廠難以賺錢經營故而拖延撥款等。

有記載指香港首套銀圓在1863年於倫敦鑄成發行,但其詳情難考,估計其通行量極少,或許只為新銀圓之「草稿」而已。

鑄幣廠於1866年開幕時,新總督麥當奴見此廠產幣量低,新幣防偽圖案不足,令假幣猖獗,市道又蕭條,坊間無人敢用新銀圓,大量銀幣積在於銀行裏。

且硬幣雖已重新設計過,但麥當奴認為此新銀圓乃「世間眾幣中最醜者」,故鑄幣廠開幕兩年後倉卒關閉停產。工廠舊址後來售予渣甸洋行,而鑄幣機器則轉售予日本。

水甜魚肥

渣甸洋行又稱怡和洋行,早於1842年於銅鑼灣東角一帶建辦公室與船塢。洋行於鑄幣廠舊址建煉糖廠,而因建新廠時收購中華糖廠公司,故將此新廠與舊廠統稱為中華糖局。

白糖乃精煉蔗糖,西方人用餐時必食,而當年從歐洲來華營商者眾,故白糖售量甚高。1874年,甲戌風災,香港與廣東沿岸災情慘重,此糖廠亦遭暴風雨破壞,有傳風雨將廠內白糖盡沖入海,令銅鑼灣海水變甜魚變肥。糖廠損毀後,洋行並無復修此廠,而在其他糖廠繼續產糖。

鑄幣廠與中華糖廠昔日所在處,即今糖街與京士頓街一帶。糖街一名,來自當年此地之煉糖廠。

而糖街一帶之街名,亦與當年渣甸洋行之生意相關。例如怡和街一名來自渣甸行之別名,而勿地臣街、百德新街、敬誠街、伊榮街、波斯富街之名,則來自當年渣甸行大班與創辦人之姓氏,勿地臣就是渣甸行之大老闆。

打開街道地圖一覽,見渣甸行大班之名列於銅鑼灣各處,可見渣甸行自當年至今,皆財雄勢大。回望銅鑼灣眾街名之由來,洋行大班之名或許過目即忘,但見過鑄幣廠所鑄之「醜幣」後,卻對其印象深刻,若有幸尋得一枚,將之公開拍賣,定可發個小財。

 

百德新街一名,來自渣甸洋行大班之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