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2016-04-16 00:00

情思香港 洪清田

徵十年系列電影 集各方寫香港書

放大圖片

張同祖建議不滿《十年》的人也用50萬元拍一套《反十年》,看看拍出什麼,社會和市場的反應又如何,可以比較比較。這建議很好,除了現有的創意基金,政府或個人也可以設立一個政經藝術公益基金,有心人也可以集資和眾籌,通過公開徵集和遴選,讓正反不同立場觀點者各拍以「十年」為題材的80分鐘影片,每套成本50萬元為限,則500萬可以拍10套,預算案撥給電影的2000萬元可以拍40套。

為了公正透明、全覆蓋、平衡不同立場觀點,遴選可以分4個委員會,一個是這次金像獎的原班委員會,一個是按不滿《十年》者建議改革後的委員會,一個由《十年》支持者組成,一個由反對《十年》者組成,4會分別挑選二三部,一年左右拍完,公映後做民意調查和研討;之後像金像獎,每年一次徵集。

認識論述 單薄模糊

香港從來不是「一個」(單元)香港,而是來自不同世界的很多「香港」的多元交換綜合一體,雜然賦流形;但各個香港和平並存共融共濟,從來沒有現在這麼多個世界互相對立排斥。現在分成幾個香港,各有各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前景,互相錯置;認識和論述都很皮毛單薄模糊,講也講不清楚,卻又只信自己的一套天經地義、自然而然(走下去才有前途)、異己者的一套走下去是黑洞邪路。那請各方用電影介紹,沿他們的路向走下去,10年後會是怎樣的世界?在變動中的中國和世界大環境下,香港和港人會怎樣?怎樣的生活方式?

三四十年來,九七問題與「一國兩制」由一個天外名詞到身邊現實,中國和香港各有主觀願望想像和苦衷無奈。一路走來,再下去的10年後會怎樣,那是個很有意義、很重要的題材,香港與中國官方和民間正亟須官方和各方正反不同立場觀點反省和思考、發聲和溝通。大家不要空口對罵,應從不同層面、綜合想像10年後的「人、事和環境」實況,拿出真材實料,各自表述看到現在什麼、是好是壞、跟過去有什麼關係、沿現在勢頭持續下去會怎樣、為什麼,其中的人與事、環境與前世今生,各種趨勢的正反面、原理與價值、邏輯與規律……支持或反對的,現在有什可以做。這樣公開公正公平比併,看誰較有說服力,可以服眾。通過全港徵集和全民觀摩,戲裏戲外一起進入與「將來」有機相連的現在和過去問題、探討問題,也從過去、現在和未來看香港、中國與世界。這才是積極、正面、理性、成熟、健康的態度。

習作式的《十年》的一大貢獻,在於以劇情創作,無保留、無預設結論而揭示心聲和討論「本土.未來」,這可能是百多年來第一次。它激發前所未有的廣泛興趣和激烈爭議,讓社會正反雙方聚焦到10年後出路這個主題上。趁這良機,公私基金的徵集行動,一可以鼓勵文化創意產業和電影;二可以為香港社會和香港人作傳,為歷史留記錄、為時代發言;三可以打開一扇窗,發揮天馬行空創意,以藝術了解青少年世代交替的關注、思想感情和問題;四可以由感性進入「香港問題」,以完整的劇情呈現問題的「人、事和環境」總體性和流動性,開始從多層、多角度、感性結合理性書寫這本奇幻的《香港書》。

現在流行「自己方式」,這個藉集體創作討論問題的「香港(自己)方式」,以同一徵集作品這種game-play方法,讓政經商學藝術文化教育界、老中青跨代合作,一起打開問題、直面問題和正反面多方呈現問題、了解問題和處理問題的方式,製作過程本身就是成本低、收益大的對內對外溝通,互相了解、互讓互諒。這種方式,面對現實、不強求「解決/消滅」問題、最低限度可以「與問題(像人與細菌)live and let live」。這正是百年「香港特色」,發揮香港多元自由開放、以文會友、理性溝通的優勢。

南韓二三十年文化創意產業和電視電影的興旺,一個內容和主題是個人、家庭和社會、社會、民族在幾十年和一二百年的中西方碰撞下,內外變局中的遭遇、總結和反省;香港和香港人有這方面豐富的內容和主題。一年一度的徵集,一二十年間可以復甦文化創意和電視電影產業。

電影以「人」(個人或群體)為本位,鏡頭跟着主角走,由主角看世界,活靈活現感應、理解和傳遞四周現實;呈現比較抽象的集體和政經體制和理念(結構和威力),須要靠「人」(個人或群體)的表現;「人」(個人或群體)沒有內心世界和真切感受(像樣板戲),沒感染力,做不到。文字和數字比較可以直接呈現集體的政經體制和理念(結構和威力),電影媒介不可以。不像幾千百年前中西方的音樂藝術繪畫限於上層權貴宗教為題材和主角,電影以普羅大眾為題材和主角,普普通通、活生生的生活現實事例為蘊含理念意識義理,本質上和接觸面上是最有力的發聲和溝通媒介之一,勝過千言萬語,但有局限,需千言萬語補充、主導和支撐。

奇恥奇蹟 全繫香港

如為了更深入,可以把劇本單獨公開徵集和遴選(必須可以拍成電影,入選者獎金10萬元左右)。同樣公平公正透明和平衡不同立場觀點,組成幾個委員會遴選,劇本可以單獨出版;公映之後,開研討會,電影和劇本一併討論,說不定有助能為香港困局解結。

《十年》給各方無數意外驚喜和衝擊,每一丁丁點點都有豐富的訊息。這個電影徵集和遴選計劃,可以把意料之外變成意料之內,把壞事變好事。香港百多年把壞事變好事、創出東方之珠奇蹟也是出乎所有人的意外。這個徵集計劃「港事港辦」,可以把意外的《十年》變成意料之內的功能,也把意外失效19年的香港變成意料之內的效能。香港是中國唯一可以這樣開放問題、全民參與、由下而上、自發自由把壞事變好事的地方。幸或不幸,香港是中國唯一可以(而且成功)把歷史奇恥變奇蹟、把壞事變好事的地方。幾十年來港人面對百多年未有的變局,200年來中國面對千年未有的變局,香港和中國都在掙扎求生,問題未解決,正在更大、全球範圍滋生新問題;往下中國和世界將面對千百多年未有的變局。歷史在考驗香港,在考驗中國,在考驗世界。

香港由開埠開始,早於日本踐行「西潮西學」。「五四」爆發的中外古今矛盾問題、命題、課題和主題課題,香港百多年日日遭遇,是上上下下人人生活的平常事。香港人只是做,化矛盾為動力和資源,能中國所不能,盲目跟西方現代化座標、標準和軌跡,無意間以較低代價取得(類)現代化和現代性的成效,默默把歷史奇恥變奇蹟、把壞事變好事。香港和中國一樣不大認識「香港轉身/變性」是什麼一回事,蘊藏什麼問題、命題、課題和主題。

滿清、民國和現在的中國對「香港問題」各有看法,但都離不開5000年文史哲世界觀和200年中西歷史關係鑄成的最基本原始框架和決策思維,誰也只能奉行(或據為己用)。「一國兩制」在中港共同的知識匱乏、盲點誤區中強推,現在以盲目行動補知識盲點的失誤,形成往返惡性循環。鄧小平要「以自己的方式」洗脫香港的歷史奇恥,換了幾代上中下層當權執事者,可能砸壞香港的歷史奇蹟,把好事變壞事。

香港是中國唯一可以這樣公開自由開放多元比併講、溝通和討論「未來會怎樣、現在怎麼辦」的地方。中國更需要這些講、溝通和討論,但沒條件。香港又一次成為歷史先行者角色,但受盡阻擾打壓。這個成本低、收益大的打開問題、直面問題和正反面多方呈現問題、了解問題和處理問題的方式,雖可以改良和用於「中國問題」(國內和走出去),卻只能期之10年、20年、30年。

這個「10年、20年、30年」系列的「未來學」,以想像的生活實況、政經形態和存在意識為主線,以穿越「香港、中國、世界」政經社會和人文科技為主軸,呈現個人、世代、群組、社會、國族、世界的物換星移和地動山搖、變與不變。

洪清田_「香港學」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