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31 00:00
信析 信析
美國聯儲局主席耶倫周三(香港時間)在紐約經濟俱樂部發表演說中大放「鴿詞」,重申局方對調整利率必須審慎行事,如有需要,為求刺激經濟,聯儲局甚至可能把息率降回接近零水平,並推出其他量寬措施。她特別點名提到,局方應先觀察海外形勢,包括中國經濟放緩與商品價格疲弱等潛在風險。在早前多位聯儲局官員支持4月加息下,耶倫的溫和論點令美滙指數應聲下挫,美國10年期國庫券價格則急升,孳息率降至1.81厘,美股亦止跌回揚,標普500指數更創今年新高。
事實上,全球一致推出貨幣寬鬆政策,似乎是各國央行自上海G20會議閉幕(2月27日)後,就穩定環球經濟增長所達成的新共識。繼日本央行(BOJ)率先於1月29日首次推行負利率後,其他包括中國人民銀行突然降準(2月29日)、歐洲央行(ECB)加大負利率力度(3月10日),以及美國聯儲局暫停加息,並預期全年加息次數將減少至兩次(3月16日)等等。種種舉措突顯各國央行對經濟衰退和通縮的擔憂。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早於1月把今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從3.6%下調至3.4%,為穩定經濟及預防金融市場不穩(MSCI世界指數今年首兩月曾累跌逾一成),各國央行齊齊啟動新一輪貨幣寬鬆政策,亦算是無可厚非。
根據國際金融協會(IIF)最新公布數字估計,外資本月將合共向新興市場股票及債券投入368億美元,創2014年6月以來的單月最高紀錄,且大幅高於2010至2014年平均的226億美元【圖】。
此外,報告指出,4個新興市場地區皆呈現資金淨流入,其中亞洲以206億美元居首,拉丁美洲則以134億美元緊隨其後。由此可見,過去一年多,強美元導致資金撤離新興市場這個因素,看來已被眾央行聯手扭轉(起碼暫時而言)。那麼,環球股市是否從此順順利利展開新一輪升浪呢?看來未必。
首先,全球央行忽然齊心強推超寬鬆貨幣政策,背後或隱藏重大危機,這從各種市場現象或見端倪。發達國企業囤積大量現金,卻投資無門,寧願回購自家股票;日本與歐洲先後加大「放水」力度甚至推行負利率,日圓及歐羅兌美元不跌反大升,某程度顯示全球投資者避險(risk off)心態有增無減,亦反映即使貨幣政策再寬鬆也無濟於事。
此外,各國央行冀藉美元滙價回落,以刺激資金大舉回流新興市場等風險資產的如意算盤,亦未必打得響。不論經濟表現或是利率政策,美國與歐日等國均有天壤之別,即使美元轉弱,相信也不會一瀉千里。再者,歐日央行又豈會坐視其幣值不斷上升?因此,除非聯儲局再推量寬,否則美元暴挫的機會似乎不大。另一方面,某時某刻便有聯儲局官員走出來「各執一詞」,市場無所適從,聯儲局的信譽也將備受質疑。
短線而言,投資者宜密切留意本周五(4月1日)公布的美國3月份非農就業數據,屆時或可印證耶倫口中的美國經濟風險是否屬實。在真正看到美元有大幅轉弱跡象前,股市與商品市場的反彈恐怕很快無以為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