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2016-03-24 00:00

訪談錄 譚淑美

伸縮紙雕藝術家 李洪波:燈籠啟發我

放大圖片

終於見到李洪波一面了,他是記者聞名已久的中國紙雕藝術家。

YouTube有他的作品拉扯表演,其中一條短片由美國新聞媒體Business Insider上載,拍片地點為紐約一家畫廊,兩年內總共有近130萬人次觀看,加上來自世界各地的其他片段,粗略估計至少有700萬人次在這個頻道認識他的作品。

個別網民留言,說這片段是假的,怎麼可能?把大衛石膏像由頭部拉起來,拖曳至十呎長,然後兩三秒就把它變回完整的大衛像。但那是真的,是李洪波獨創的伸縮紙雕藝術,猶如哈利波特的戲法,前無古人。他說是受紙燈籠的啟發。

據說,前政務司司長唐英年的太太郭妤淺也在家中收藏了一個他的作品。

正在舉行的Art Central(即日起至26日),一入門口的左手邊就見到代理李洪波作品的畫廊,擺設4件紙雕作品,一個為白色的「石膏像」,另3個由報紙製作,每個標價約十餘萬元。

他的紙雕藝術以模仿「石膏像」最廣為人知,感覺也最神奇。為何有這個概念?

「我很小的時候就學畫,找真人模特兒很難,就以石膏像來代替,而且它是不動的。」他道。

事實上,只要上過美術課,包括香港的中學,人人都畫過大衛像。記者念書時也畫過N次,初戀男友的樣子可能忘了,但大衛像一定忘不了。

「對呀,這是必要的訓練過程!」他聽後笑道,「我也畫它們十多二十年,很純熟了。但是,來到現今藝術世代,卻不能單純以造像展示,要有更多考量。於是我想,我畫了這麼多年(石膏像)素描,它帶給我什麼?我要它給我一點應用價值。」

他的紙雕,拉扯起來可達十多二十呎長,他想表達什麼想法?

「雕塑原本是不動的,固態的,立體的; 但是在我的參與下,它變形,空間結構變異,它產生動態——而它依然是雕塑。」

每個雕塑用上多少張紙?

他說是1厘米厚便有110張紙,以70厘米的作品來說,即有7700張紙。

「我專門訂造的紙是90克的紙。用這麼薄的紙,是為了靈活性。」他道。

展覽場地另有3個紙雕是用報紙做的, 背後又有何理念?

「在網絡年代,報紙的功能已跟以前不同。報紙甚至變為裝飾性,國家的裝飾品。我用報紙模仿盆景中的太湖石,因太湖石自古以來也有裝飾功能。」

報紙變銀紙藝術

本來只值幾元的報紙,經過他的雙手, 升價至10萬元以上,他怎樣看藝術價值這回事?

「哈哈,它不是因材料而值錢,否則可能變成垃圾,把它扔掉。這價錢代表它帶來的思考價值。」他道:「譬如油畫,很多油畫變成垃圾,而為何梵高的油畫那麼貴?那是因為他代表一個時代,這意義才是最重要的。」

利用紙張創作,是因李洪波小時候最愛玩紙張。「紙很廉價,我喜歡動手用它來做東西。」他道,「成功製作一件玩意後,其他小朋友都很喜歡,跟我以物易物,我很有成就感。」

靈感來自紙燈籠,那恍如蜂巢的構造, 令它有幾何級數的伸縮性。

「燈籠啟發了我,而我的作品當然經過重新計算、研究、加工。」

此外,還有另一個原因,原來他爸爸是木工,有一雙巧手。

「小時候,不單是全屋家具,連房子也是爸爸造出來的!」

爸爸對他的影響是否很大?

「影響真的很大,他也是研究線條、結構的,活用刨子等各種工具。」他也幫過爸爸做木工,邊學邊玩。

展出紙槍被破壞

紙雕作品全由人工手製,他有助手幫忙。網絡上有條短片,是他的製作示範。簡單以文字交代,就是利用金屬模件按蜂巢狀態塗膠水,黏貼好數千張的超薄白紙後,製成一個紙方體,再由李洪波用刨子把它「雕」出想要的造型。這時他要戴眼罩及口罩,避免吸入紙粉塵。

跟他談及這過程時,他略為點頭,但帶點神秘道,「可以有很多方法,但現在不用這方法了。」

「紙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東西,如名片就是了。」李洪波笑一笑,拿起記者的名片說道,「中國有句話,是命如紙薄,因紙很脆弱、易碎、易裂,就像人的生命;但它同時亦很強韌,承載千年文化。」

對於藏家來說,紙張易受潮濕影響——尤其是香港的天氣,另若披上灰塵亦不能輕易抹掉,會否影響收藏價值?

「不會的,你看有些書也可以存放很久,而且書是直放的,我的紙雕是平放的。當紙張平放時,較少受到外面干擾。」

他曾去過紐約、比利時、德國、澳洲等地做展覽,觀眾的反應是怎樣?

「第一反應都是感到很新奇。」他臉上掛着滿意的笑容。記者在今次展覽現場所見,他的作品吸引很多觀眾圍觀。

觀眾不能親手拉扯紙雕吧?

「也可以,但若有手汗的話,就會對它造成破壞。如果大家戴上手套,我覺得是可以碰的,但當然要在工作人員的看管下,因不純熟的拉動,或會破壞作品。」他道。然而,事後記者再到展館觀看,工作人員卻禁止觀眾觸碰。

那曾否出現過作品被破壞的情況?

「有呀,我試過放一些紙槍,大家拿起來玩,在悉尼、新加坡等地方,因玩得太多就破損了。」他包容地笑道,「但我覺得大家是珍惜的,只是偶然不注意。」

他建議,收藏家若購入紙雕作品,最好用玻璃罩蓋着,免被灰塵弄髒。

找兼職辛酸經歷

李洪波1974年生於東北的吉林,今年42歲,畢業於吉林師範大學美術系,至1998年移居到北京,先後修畢中央美術學院民間美術系及實驗藝術系。

他並非讀完書後立刻投身藝術行列, 而是從廣告創意策劃開始。「月薪有一萬多元,很多錢呀!」但後來為了吸收更多知識,他不嫌人工低,投身夕陽工業——月入僅5000元的圖書編輯,一做4年。「我想做藝術,就要學習。」

當年決定跳出來做藝術家,會不會有點冒險?

「對,有冒險的!但那是我的理想。」他想起最窮的一幕:「把工作全部辭掉後,為了吃飯,我要找兼職,於是想到做家庭教師,還記得是秋天,樹葉不停掉落,我推着自行車去豪宅區,車前放置『家庭教師』的紙牌,希望有人聘用我。然而,從豪宅出來的車子在身邊呼呼駛過,沒人注意到我。這時,風起來了,我沒忘記樹葉被吹散在地上稀里嘩啦的聲音,那種無助、孤獨、淒涼的感覺,是沒法想像的。」

幸而他得到口中的「愛人」,即是他太太的支持。

兩人在校園結識,對方也是藝術家,名為史凝芳,生了一個男孩,今天已經8歲了。

在決定走上藝術家的路時,有沒有想過家庭負擔?

他搖頭表示沒有,因為「我們原來的目標就是做藝術家」。

撰文:譚淑美

[email protected]

攝影:陳縱宇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現居北京的李洪波日前到港,他親自示範拉扯原本猶如石膏像的紙雕,初次看到的人定必有一種神奇的感覺。

每1厘米的紙雕,由110張薄紙組成。

李洪波(右)笑言讀書時繪畫大衛像無數次,此圖攝於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