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2016-03-18 00:00

非凡學子 潘天惠

中廚學生梁雁彬細說 外賣仔變學界食神奮鬥史

放大圖片

「一次只專心將一件事情做好的人,做得比所有人都還多。」這金句出自西班牙貴族兼耶穌會創始人羅耀拉(Saint Ignatius of Loyola)。的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已比周身刀、無張利的人更勝一籌。

中華廚藝學院準畢業生梁雁彬(人稱彬彬),出身基層,小學已經走進熱廚房,受到做家務助理的媽媽啟蒙,初中立志要做大廚,15歲更為了認識飲食業而兼職做外賣仔,印證發奮圖強不能只講不做。

「家人覺得這一行辛苦,曾經叫我轉行,或轉做點心師父,但我第一次在比賽獲獎後,總算掃除了父母的疑慮。」彬彬如今總算略有所成,去年先後在兩個廚藝比賽獲獎。當港青常常抱怨缺乏向上流的機會,又有沒有想過機會一直在你頭頂,但你連伸手都嫌費事?

訪問當日,中華廚藝學院舉行第25屆畢業典禮,約九十名修畢「全日制初級中廚文憑」及「部分時間制初級中廚師證書課程」的學員獲頒發證書,在聖公會基孝中學念畢中六便轉到中華廚藝學院繼續升學、修讀初級中廚課程的彬彬,當天是以優秀學員身份代表一眾畢業生上台致辭。

畢竟只有20歲,彬彬雖有超過10年入廚經驗,但是臉蛋圓圓,不失稚氣。「七八歲左右,我已覺得自己對烹飪有濃厚興趣,兒時經常請教媽媽如何煮出不同菜式, 小學開始煮一些簡單的家常小菜,慢慢互聯網普及,家中買了電腦之後,逕自上網找食譜,自行鑽研,並嘗試不同類型的菜餚。」

中學做一家之煮

行行出狀元,自小立定志向的彬彬一路勇往直前,計劃把興趣變成職業,他謂:「最初用刀的時候,媽咪會站在旁邊盯實, 以免不小心弄傷自己,大概10歲開始使用真刀。直至中學12歲左右,如果媽咪太忙無時間煮飯或者收工太遲,便由我下廚,有時是自己煮自己食,有時是我煮給一家三口食。」

彬彬媽媽的家鄉是大鵬,鄰近大亞灣核電站,外婆目前仍在家鄉養雞,每次見到外孫都會劏雞。「其他動物未試過生劏,但自小看着她們劏雞,現在叫我劏,我也敢劏。」

有其母必有其子,梁媽媽的好手藝由彬彬傳承下去。「做家務助理的媽咪算是自己的啟蒙老師,基本功都從她身上學回來,之後就要靠自己,中學獲悉中華廚藝學院能夠提供平台讓有志之士進修,於是考完DSE便報讀課程,希望未來有更闊的出路。」大學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出路不能依靠別人為你開山劈石,每一步都要靠自己走出來。

也許自小就是家中伙頭,主宰父母的肚皮福祉,彬彬自言與父母關係良好:「同媽媽的關係比較親密,畢竟爸爸把大部分時間放在工作上,自小是媽媽帶大兼且教我煮飯,就算在外面多累或多受氣,回家也從來不會把脾氣發在家人身上。」

做外賣偷師不成

說話有紋有路,彬彬絕對不像一般人所標籤的九十後,又坦言自己來自基層家庭,目前仍住公屋。「我話無經濟壓力就呃你,記得15歲打第一份工,就是去到樓下茶餐廳做外賣仔,每次送外賣會經過後門,後門旁邊就是廚房,能夠讓我看到各種各樣的情況,包括廚師們實戰時的情景。」

「差不多做了一年外賣仔,邊上學邊打工,見識一下飲食業的運作,也能賺點零用錢。」彬彬凡事充滿計劃,每一步都經過深思熟慮。「因為當時我已經下定決心在飲食業發展,所以入職後一直興致勃勃問那些師傅,這個菜式怎樣煮、那個菜式怎樣煮,不幸地,大部分情況都吃閉門羹,師傅是不會答你的,哈哈!」彬彬回憶。

「其一可能是他們當時太忙,其二可能認為教了我也是白費的,反而勸我這一行比較辛苦,長大了別想入行,但始終無法動搖我的志向。」

當最低工資生效之後,香港基層行業的生態被扭曲,青少年送外賣已不多見,他補充道:「每日兼職4小時,做到晚上10時,當時未有最低工資,時薪不到25元,平均每日小費收到二十多元。」

不少港人患有「躁底綜合症」,被問到送外賣是否受氣時,彬彬想了半秒說:「慶幸沒遇過難頂的客人,蠻不講理的客人很少,可能見到我年紀尚輕,也不忍對我發洩,況且當時送外賣的範圍不大,十多分鐘內一定送到。」

未入行患職業病

廚師講求眼到、心到、手到,但雙手經常拿起千斤墜的油鑊,加上頻密而重複的切菜動作,彬彬尚未正式入行已患過職業病。「父母起初不太希望我進入飲食業,這行工時長又辛苦,加上之前兼職試過做到有主婦手,他們覺得肉赤心痛,建議我不如轉做另一行,又游說我去做工作較輕鬆的點心師父,但那不是我的興趣,我也不太擅長做點心。」

「這是我的志願,惟有盡力去說服他們,中廚始終是首選。」彬彬在比賽獲獎後,終於掃除父母的疑慮,「坦白講,內心都有掙扎過,主要原因是經常聽說廚房佬落場時,最容易染上不良習慣,也擔心日後沒時間同家人和朋友相處,最後,熱情還是蓋過一切。」

談到個人的撚手小菜,彬彬苦思良久, 想到枝竹斑腩煲。「這道菜好好味,易送飯,亦考功夫;次選就是咕嚕肉,這道菜式在家弄的話比較繁複,但自覺做得到外面餐廳的八九成水準。今時今日,我都會在家中煮幾味招呼朋友,一餐飯連煲湯要花六七小時,個個都食得津津有味,亦會自動自覺負責洗碗和收拾。」

「有為家人或女友弄過愛心餐嗎?」記者問。

「母親節,我試過為媽咪下廚,但之前拍拖,就未試過為女友下廚,怕失手丟架。」彬彬搔搔頭,露出天真的笑容。

DSE選修地理的彬彬,果然是腳踏實地,從沒想過一步登天。「我已經做好心理準備,未來要做大廚,至少要走10年以上的路,目前盡量做好本份,他日學有所成,希望開一間屬於自己的私房菜館。」畢業只是人生一個階段,未來大廚胸懷大志補充道:「Offer是有的,現階段掙扎應選粵菜館抑或酒樓起步,前者學到的東西較多,差不多是一腳踢,相對上班時間較長;後者通常是企業化,由中央工場供貨,我們只是負責加工,學到的東西較少。」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彬彬喜歡背包行,去過雲南和桂林,本文見報之日他已踏上「一帶一路」之旅,一個人揹起背囊前往西藏長達兩個月,接受心靈洗滌。就如他銘記在心的中華廚藝學院班主任梁浩然師傅教誨:「機會在你頭頂,睇你伸唔伸隻手去攞?」彬彬的成長故事告訴我們,機會的確就在頭頂,但別以為唾手可得。

撰文:潘天惠

[email protected]

攝影:陳縱宇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彬彬聯同中華廚藝學院的同學,一行六人到內地參加廚藝比賽。

彬彬(右)與同學在課堂上合照,眼角也帶笑。

彬彬小時候喜歡「風馳電掣」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