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MPF | 2016-03-18 05:00

潘裕翰

人均壽命延長 退休計劃需辦妥

放大圖片

一日Alex看到一篇題為「假如給我多十年時間」的文章頗為有趣,跟身旁友人Jason和Laura閒聊起來。Alex問:「如果你多了十年可活,你會怎樣度過?」樂觀的Jason思索一下便答:「我會環遊世界。」精明的Laura卻反駁他:「先想想如何養活那十多年才說!」

醫學進步,過去40年間,世界各地人均壽命延長了十多年。當我們慶幸擁有更長壽命的同時,有否想過退休後能否負擔得起活得更長時間?

政府退休金計劃未完善

退休收入應足以讓退休人士繼續享有合適的生活水平為依歸,但何謂真正的「合適」卻一直備受爭議。傳統智慧認為,若退休後仍能維持其退休前薪金約70%的收入,理論上應足夠安享晚年。

德國於1889年首次引入公共退休制度時,指定年滿70歲的工人方可領取福利,當時的出生時預期壽命僅為40歲。換言之,退休金計劃不會為國家帶來負擔,但對個別有幸退休的人而言,保障卻並不足夠。

然而,在現今市場回報偏低的情況下,多少錢才足夠退休的爭議加劇,同時亦對於政府須維持財務的持續性(sustainability)構成更大壓力。各國政府正積極研究退休政策改革,包括調高退休年齡及降低福利水平,冀望從公帑以外獲取收入來源,因為政府若無法開拓額外收入來源,便難以長遠保障退休人士安享晚年。

多支柱資助保退休收入

市場上一項退休收入保障相關的指標,對49個國家所有現有收入來源(包括公共退休金、職業及私人退休計劃,以及私人非退休財產)和預計開支需求及工作過渡因素等進行排名。

荷蘭、丹麥及挪威在各國中名列前茅,瑞士、日本及美國則緊隨其後。憑藉建立資助退休金制度的歷史,這些國家建立的平衡多支柱資助制度能為退休人士提供足夠收入。東歐國家實行基本性改革,例如以界定供款(Defined Contribution)基準實行強制性資助退休金計劃。

美國方面,作為推行界定供款的始祖,退休收入情況大幅改變,豐厚的社會保障資助將有所減少。在未來19年,估計美國每天有1萬名生於嬰兒潮的人將會退休。不少人卻表示沒有為退休作好準備,以至面對收入不足甚至老年貧窮的風險。

亞洲地區保障嚴重不足

另一方面,大部分亞洲國家的退休收入排名較低。新興經濟體急速發展,但退休金計劃的發展卻趕不上,尤其很多經濟體的退休金計劃起步較遲,加上很多亞洲國家人口急速老化,難題更須急切解決。在49個調查的國家及地區中,台灣、中國、印度及泰國面對的問題最嚴重。當地的公共退休金並不足夠,亦難以長期負擔。

財富消耗計劃(decumulation)無疑較財富累積(accumulation)計劃來得複雜,對退休業界而言既是挑戰亦是機遇,例如推出能協助退休人士消耗財富的產品服務,靈活配合個別人士的需要,或許是市場趨勢。未來退休人士不斷增加,對他們而言,及早籌劃及作出投資有助為自己提升保障。當然,每人退休時的情況、預期及資源各有不同。例如高資產淨值人士尋求的方案,可能是提供可在未來維持預期生活方式的回報;中等收入的退休人士尋求的方案,可能是幫助他們在餘下的工作年期累積退休資產,並在退休時盡量延長退休資產的消耗時間。

香港強積金制度亦順應社會趨勢作出改革,例如自今年2月1日起實施分段提取強積金措施,讓退休人士可決定提取時間、次數及金額,更彈性處理其退休資產。參考其他國家歷史,香港學習退休方案的道路仍長,未來或許有一番新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