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2016-03-17 00:00

忽然文化 占飛

等覆短訊 引發焦慮

放大圖片

發明了電話之後,電話的主要功能是跟別人談話,以聲音溝通。可是,自從發明了手機,尤其是智能手機,而在1992年開始可以發短訊(Texting),無論是早期的純SMS,或是今天SMS與WhatsApp等並用,「筆談」已經取代了「煲電話粥」,成為手機最主要的功能。

數據顯示,WhatsApp每天全球發了300億條短訊,SMS則200億條,總共500億條,還未計Facebook面書、推特和微博上的「筆談」呢!

97%美國人每天至少發一條短訊, 80%成年人天天都發短訊,每周大約花23小時「筆談」。智能手機用戶,43%用來通話,逾70%卻用以收發短訊。

禍從短訊出

美國13至17歲的青少年沒有短訊「筆談」,簡直無法跟同輩溝通。彼等平均每月發4000條短訊,即每天超過130條。不只美國如是,所有手機大國均如是,分別僅在美國有確實的數據而已!

按此推斷,短訊應會愈發愈多。奇怪是,內地卻例外。內地短訊「筆談」的高峰在2014年12月,每月發了650億條,之後逐月回落。2015年4月首次跌破600億條,
11月只有546億條!何以故?大家不妨猜一猜。

為什麼短訊「筆談」愈來愈流行呢?原因之一:有些話,面談可能尷尬,發短訊可以免卻尷尬,例如男女間說「讓我愛你一萬年」,以及所謂「色訊」(Sexting)──即含有情色或色情的短訊──你叫青春少艾怎說得出口?

發短訊就容易得多!責罵、勸告,面對面講,可能被對方插嘴、打斷話題,發短訊則沒有這個顧慮。道歉、認錯,亦是短訊較口講容易。難怪今之青年,愛用短訊分手!

原因之二,性格謹慎的人,寫好短訊, 可以先放下。一會後,重看自己寫了什麼, 想清想楚內容是否得體才發出。如此可避免一時衝動說錯了話。

然而,當代口不擇言者仍眾,不過不是「禍從口出」,而是「禍從短訊出」。禍從口出,還可以事過後抵賴沒有說過。「禍從短訊出」,有白屏幕黑字為證,無從抵賴。下筆真要慎重呀!

最重要的原因應該是,短訊比通電話更「有效」。美國的數據顯示,短訊有98%閱讀率,電郵只有20%,還可能立即被刪除或棄之垃圾電郵箱。回應呢?仍是短訊遠勝於電郵,可能大家都覺得寫電郵較「官式」,懶得長篇大論,咬文嚼字。

識字不知書

這裏岔開一筆。不少評論都指出,短訊多是沒有文法的殘句、甚至殘字。時下港人十分排斥簡化中文字,但發的短訊卻充滿簡化字:中文「師奶」寫成「C9」;英文不用「thanks」而寫「tks」;不寫「love you」而用「luv u」;不用「before」而寫「b4」。「btw」究竟是「between」還是「by the way」?不看上文下理,根本無法決定。「SOB」既可是飲泣或者粗話!短訊讀、寫得多,會令人「識字而不知書」(can read but illiterate),不無道理!

尼爾信(Nielsen)的調查顯示,美國人每天收覆短訊次數,兩倍於電話。皮尤(Pew)的數據則顯示,在2011年,31%受訪者選擇收覆短訊而不聽覆電話,而90%短訊在3分鐘內便收到回覆,至少是一兩個字或Smiley!

棟篤笑匠安沙里(Aziz Ansari)和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社會學教授祈倫堡(Eric Klinenberg)合作,花了幾年時間做調查研究,2015年出版《現代浪漫》(Modern Romance)一書。裏面提到,在2010年,只有10%青少年以短訊首次約會異性。3年後,人數已上升至32%。

事有一利,即有一弊。短訊的好處是:可以肯定對方收到與否,而且大多數人會迅速回應。一旦沒有回應,或回應慢了──安沙里指出,3分鐘內沒有回應,便屬於慢了──即會引起焦慮。

比如用短訊約會異性,對方竟了無音訊,左等右等,沒有回應,但手機顯示對方已收到及讀了短訊。此時,心中忐忑不安──是不是短訊的用字遣詞唐突了佳人呢?應否再發一次短訊催促對方回應呢?抑或去電問個究竟呢?

去電話不聽,寫電郵不覆或遲覆,並不會引起類似的焦慮,只有發短訊才會。安沙里還打趣說:此種焦慮,苦過「吊香煙癮」,焦躁過慾火焚身,尤其是一晚約會言談甚歡過後,各自歸家,發條浪漫的短訊,暗示下次何時再約會,卻如石沉大海, 對方「默然不語」,真會令人一夜白髮!

撰文 : 占飛

 

有研究指出80%成年人天天都發短訊,智能手機用戶收發短訊的比率較通話更高。

安沙里和祈倫堡合作的《現代浪漫》一書中提到,以短訊首次約會異性的青少年愈來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