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MPF | 2016-02-27 05:00

執靚MPF 林冠良

親子理財與退休的一些想法

放大圖片

春節過後有親友家中小朋友收到「可觀」的利是錢,想利用這機會教導他們理財觀念。筆者想起早前曾勸喻一些剛出社會做事的年青人,要及早進行退休計劃及培養理財觀念,當中大部分都覺得言之過早,畢竟對他們來說,退休都是四十多年後的事,而由於初投身社會,收入較少,要積極理財就好像等同叫年輕人賺到錢不花。現在對着僅幾歲的孩童,當然不會問:「小朋友,60年後你退休後想過什麼生活啊?」但是筆者相信不論是對社會道德、人倫、親情的規範,還是對錢財物質的價值觀念,都是從小引導和培養,並透過生活的訊息潛移默化,所以這親友的及早教導意願十分正確。以下有幾個想法和大家分享。

意義在親情習俗

筆者小時候的利是錢常態是一元、兩元的「硬嘢」,間中有親戚長輩給10元的「軟嘢」就會歡喜雀躍,但印象深刻的是,曾經利是到手但衝口而出的說「又是硬嘢」後,給父親揪了個耳光。現代父母不再體罰,但仍要教導孩子這是傳統習俗、是親友給予的祝福和分享的精神,收到後不要即日拆封,避免說那個叔叔給多少,那個嬸嬸又多闊綽之類。但是孩子總會比較,可以對他們說:「寶寶,你愛媽媽不會用買給你的玩具多少來決定吧?如果是這樣,媽媽會很難過啊!」傳遞尊重、親情和無條件的愛的意義。

「3S」親子理財

有理財專家提出「3S」(Save, Spend, Share),即儲蓄、消費和分享的親子理財方法。從小養成儲蓄習慣之外,還要學習量入為出,父母每月發零用錢要事先和孩子說好如何使用。大多數理財專家都不讚成事事以金錢來作孩子行為的交易交換,但也可以設計一些任務遏抑即時慾望,讓孩子培養耐性和專注力,在完成任務後才可得到一些獎勵。

另外,平日可以和他們溝通有關生活上使用的收支原理(並非具體數字),例如爸媽要工作才得到工資,小朋友要讀書才有好成績,還有懂得分享,例如是玩具與別人一齊玩和合作會比一個人開心。想深一層,成年人的理財和退休準備其實也離不開這「3S」原則。

回饋父母顯揚孝道

中國人有句老話叫「養兒防老」,可能受西方文化渲染,身邊朋友已不期望子女長大後「反哺」雙親。然而這不代表要讓孩子失去回饋父母、一盡孝道的美德。無論經濟上需不需要子女的支持,有他們的關注和支持是優質退休生活元素之一,這點不是那退休的三條支柱可以給予的,所以從小應讓子女有回饋父母、照顧父母的預備。作為父母,平日多與小朋友和老人家一起進行親子活動,讓孩子體會如何尊重上一輩,父母起到榜樣身教重要作用。

道理說易行難

筆者想起久遠以前,大學考試有一條試題,簡單的「什麼是金錢?」(What is money?)已經可以叫人寫上句鐘,但洋洋幾千字也未必說得清楚。所以要教導孩子金錢意義和人生的價值是很難的事,特別是現在物質社會、享樂主義盛行的今天,很多成年人包括筆者自己,也會間中甚至經常迷失,追求經濟自由、放任消費,和朋友在臉書炫耀吃喝玩樂的經驗也混為一談。所以不論是親子教育或是計劃退休,什麼才是最合適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都要持續探討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