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24 00:00
專業為公 梁繼昌
教育局課程發展議會去年底發表的《更新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小一至中六)諮詢簡介》(諮詢簡介),當中的「中小學生應具備認讀簡體字能力」條文,引起社會關注。
諮詢期於上周一結束後,共收到2.2萬份公眾意見。為回應爭議,教育局在自家網上平台《政策正面睇》中以問答方式列出課程諮詢五大「謬誤」與「真相」,強調要求認識和閱讀簡體字的方向早於2002年已提出,現時當局亦只建議在中學階段,在合適情況下,讓學生建立認讀簡體字的能力,而非規範地在常規課堂上系統地教授簡體字。
筆者認為,教育局的回應似乎仍未認清學界與家長的憂慮。諮詢文件引起的爭議,正正在於課程發展中的基本理念,若然不透過學習的方法,如何落實認讀的目標?無論簡體字在港規範化與否,學校在如此的課程指引下,必會透過各種教學活動,甚至需要透過各種評核機制以建立認識簡體字的能力。家長和學界的恐慌,亦正是擔憂學校將要透過日常教學中滲透簡體字,學生會捨難取易,最終令繁體字逐漸被遺忘。
即使吳克儉與楊潤雄多次表明當局無意強推簡體字,本港中文課程仍以繁體字為主,為免引起家長恐慌,教育局何不考慮刪除相關字眼呢?香港和台灣的中國語文教育向來以繁體中文為本位,簡體字作為一種書寫工具,雖然有其價值,但並不能以此作為取代繁體字的理由。繁體字蘊含中華文化的內涵,很多鑽研中國文學的人,包括內地學者,均須學習繁體字,以便閱讀古籍。其實,一直以來都不乏內地學者提出要求內地恢復學習繁體字。
另一方面,在基礎教育階段引入簡體字學習,亦會令學生混淆。過往經驗表明,當學生有鞏固的繁體字基礎後,認讀簡體字是相對簡單的過程。以筆者為例,雖然從沒正式學習簡體字,但當年高考的中國文學史要求學生閱讀內地作家王力的著作,筆者只用了一星期便讀懂了簡體字。所以,基於我們對中文文字的認識,簡體字其實可以在實際接觸時自然學懂,毋須刻意納入正規課程之中。
從政治角度而言,當年中國提倡簡體字,用的官方理由是增加人民的識字率,去除文盲。根據香港社會指標數據指出,2012年香港成人識字率已高達95.5%,隨着12年免費教育的落實下,香港的識字率將會進一步提升。既然去除文盲不是去繁倡簡的主因,那麼令筆者想到的,自然是中港融合這個政治因素。
教育局從高中學制改革為三三四,到推動「普教中」,逐步把香港曾經引以為傲的教育逐步大陸化。配合政府不斷地向內地靠攏的政策看來,社會的擔憂不無道理。
繼「普教中」事件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儘管教育局對繁簡爭議作出正面回應,但社會對教育局的信任,已在日積月累的事件下備受動搖。為免進一步深化矛盾,把相關字眼刪去,方為上策。
梁繼昌_立法會(會計界)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