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13 00:00
仁心仁述 王啟熙獸醫
每逢農曆新年,我便回憶起10年前大夥兒去圍村吃盆菜的景象。那年我們去了上水某條圍村,公地放滿十幾張大圓桌,村民忙得團團轉,但人人一臉滿足,好像辛苦一年就是為迎接這個隆重時刻。
二百幾人在圍村擠在一起,明明凜冽的寒風好像不太刺骨了。那個象徵盤滿缽滿的大鋅盆內,層次分明地疊上十幾層的食物,蔬菜魚肉應有盡有,以取豐衣足食迎新年的好意頭。我最愛吸盡湯汁精華的芋頭和豬皮,其他人則爭相吃名貴一點的冬菇和鮮蝦。
一條龍飼養屠宰
以前新界圍村居民以耕種為生,本土農家菜都用上新鮮食材。預備盆菜時,最隆重的過程是宰雞。那些被村童追逐的小雞,隨着日子過去羽翼漸豐,牠們有時走來走去啄食,有時拍翼跳起,稱為走地雞。雞場的雞終年被困在鐵籠,圍村的雞卻能逍遙自在;雖然兩者最終都成為桌上佳餚,但走地雞總算活得痛快。相比雞場飼養的雞,走地雞脂肪少、嫩肉多,特別鮮甜美味。
為預防禽流感,政府於2006年立法禁止散養活家禽,養雞的市民要申請動物及禽鳥展覽牌,且總數不能超過20隻,一年牌照費也要2000多元,走地雞從此幾乎絕跡。其實從外地進口的家禽,即使沒有染上禽流感,也難保不是以激素或其他有害物質飼養。所以我一直主張振興本地禽畜業,一條龍在本地進行飼養、屠宰等工序,由政府部門進行緊密監察及檢測,以滿足本地消費市場。
吃鮑魚須跟指引
以前圍村人為了預備一個盆菜,可能花上三數天時間,難怪都視盆菜宴為一年最隆重時刻。今天的盆菜已非圍村人獨享,城市人也會外賣盆菜回家,甚至連鎖快式餐廳也售賣盆菜,而且愈來愈矜貴,蠔豉、髮菜、鮑魚、海參等山珍海味都成了食材。
我一向對這些矜貴食物興趣不大,一來不覺得特別美味,二來部分實屬瀕危品種。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海鮮選擇指引」,把海鮮根據可持續發展的程度分為3級。以鮑魚為例,數目最多的澳洲養殖鮑魚屬「建議」類別,數目愈來愈少的南非野外捕撈鮑魚則是「想清楚」類別。我不懂分辨鮑魚的來源,因此乾脆不吃。
如今盆菜愈來愈豐富,一餐根本吃不完,要存放到翌日再翻熱來吃。然而,當盆菜包含的材料愈多,存放的時間愈長,它傳播細菌的機會也更高。
食物安全中心發出盆菜指引,呼籲食物工場不要過早處理食物,高風險的食物如海鮮或白切雞要徹底煮熟並分開存放,食物煮熟後要冷存於攝氏4度以下或熱存於攝氏60度以上,以避免放於室溫過久而增加細菌繁殖的風險。理論如此,但實際上,預備盆菜牽涉太多步驟,這些安全措施難以確保做足。
因此,我們要把盆菜徹底翻熱至攝氏75度或以上,最好是完全煮沸,份量愈大的盆菜便需要更長的翻熱時間。盆菜在徹底翻熱後應立即進食,並使用公筷和公羮。如果要翌日翻熱,首先留意新鮮食材如海鮮等如果變壞,細菌可能已經傳播到整個盆菜,為了健康着想請忍痛把盆菜棄掉,不要為了饞嘴而害自己生病。
祝大家新年快樂,萬事勝意!
撰文:王啟熙獸醫
香港城巿大學動物醫學院專業教育及發展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