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2016-01-29 00:00

麗都美識 陳頌紅

傷心的藝術價值

好像有一個這樣的迷思:失意和創作力,往往成正比。作家、畫家、音樂家在生活困窘,家庭事業愛情都飽受打擊,人生正處於谷底之下再之下的地殼深層時,通常,可以創造出令舉世驚嘆的偉大作品。

遠的不說,就看英國的J. K.羅琳,她不是在離婚後,生活最困難時,嘔心瀝血地寫成《哈利波特》,最終成為世上最富有的作家之一嗎?

太鼓勵人心了。但這到底是規律,還是萬中無一的例外,不敢說。我想像,如果有一天連三餐都不繼,首先要做的事情,當然是想辦法掙錢吃飯。例如,以我長年累月光顧茶餐廳的豐富經驗,也許可以在茶餐廳找到一份侍應或者收銀員的工作。然而,每日十小時落單、捧餐、執碗、抹枱、送外賣,下班後回到只有五十呎的劏房,是不是還有閒情逸致寫「男女主角坐私人飛機去巴黎吃了一頓血鴨晚餐後,回麗池酒店總統套房跳了一整晚的舞,第二天便又坐私人飛機回來了」的超現實小說,真是疑問。

美國布蘭德斯國際商學院經濟系教授Kathryn Graddy也有類似懷疑,所以特地做了一項研究,看看憂鬱和藝術表現,是否確有緊密關連。

根據「國際文化經濟協會」報告,Graddy對四十八個畫家(當中包括畢卡索、莫內、塞尚等)一共一萬五千張畫作,進行情緒與作品數量、價值的比對。四十八位畫家,大部分都曾在創作生涯中經歷至愛親朋的離世,研究發現,他們在承受至愛死亡的頭兩年,創作數量比其餘時期明顯地少,而在這兩年內的作品,也較少被藝術館收藏。不僅如此,那些畫作,於後世市場上的價值,亦平均低了五成。即使是知名畫家,例如畢卡索,他在好友自殺身亡之後所畫的作品,於拍賣會上售出的價錢,也比其他時期的作品低。

(明日再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