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2016-01-23 00:00

志在天地 青斯

談寬恕

放大圖片

法國記者萊里斯的妻子在巴黎恐襲中遇害。他在臉書撰文悼念亡妻,並表示不會去仇恨那些施襲者,因為仇恨只會帶來更多仇恨,走上極端之路,正中施襲者的下懷。

寬恕,指別人做過傷害自己的事後,仍去原諒他。芸芸美德中,我認為寬恕是最考驗智慧的。

十八世紀英國詩人Alexander Pope說:「犯錯是人性,寬恕是神聖。」朱子八德「忠信孝悌禮義廉恥」或新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沒談寬恕。孔子的忠恕之道,恕是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只有《易經》第四十卦的「解」有提及寬恕(解;君子以赦過宥罪)。寬恕,在宗教內扮演重要角色。耶穌說要寬恕敵人,南非圖圖大主教曾說:「沒有寬恕沒有未來」。寬恕在佛家更為重要,其四條妙語說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當下放下。

心靈上大解脫

真正的寬恕,除卻理性層面外,心靈上的大解脫才為重要。以前我處理過一宗投訴,經過長時間的書信來往,雙方仍各有執着,爭持不下,後經中間人調解才告一段落。及後投訴人說「我可以寬恕但不代表忘記」,可知這是多難。

念大學時我在學運的搖籃明原堂過了兩年宿舍生活。在二升三那暑假我要參加中山醫學院交流團,把揀房的重任交付知己宿友,我的小學同學。回來後知道我被分配到盧格翼的地下,人稱「龍巷」的地方,有如晴天霹靂,覺得被出賣了。這沒人願意去住的地方,因當年聚集了幾位反對任何學生活動的同學。他們每晚定必在巷裏高聲談話,內容和聲調都不堪入耳,令我不能專心讀書。那年我過得極不開心,每天一早離開11點後才回,務求不碰面,不聽那聲音。

知己向我解釋,說醫學生回到房間的時間不多,影響不應太大,而且他和我另一位小學同學也一齊住在龍巷,可以作伴,總比讓新生入住好。這理性上是對的,但為何是我,為何不早點給我說清楚,讓我作預備?

經一事長一智

時間沖淡了一切。幾個月後我出任醫學院學生會的外務副主席,知道箇中難處。縱然不開心,當我離開宿舍時,也寬恕了知己宿友。那年沒宿舍生活的住宿經驗,自己不也有責任嗎?當日交託時,自己沒聲明不住龍巷,又能怪誰?假若真是鍾情宿舍生活,住在那間房又有何分別?那年的經歷,對我日後的情緒商數有莫大裨益。

人生中很多經歷都會留下難忘烙印和許多待解的結,自己也有許多。這些結未必能輕易地解除,遑論放下和寬恕。

不過要寬恕別人,還得先寬恕自己,才能把那負能量釋放掉,才能有所解脫,才能寬恕別人,做回自己喜歡做的事。原來很多問題都源於自己!

隔周六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