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投資 | 2015-12-29 00:00
英眼狙擊 黃國英
「我已經3日開一間,對家竟然可以一日開3間,快我差不多10倍,場仗真係好難打。」一位香港老闆分享在內地經營的經驗,大吐苦水。
要租舖裝修再請人,平均3日開一間舖,效率已算極之驚人,但內地人居然可以用9倍速度行軍,這簡直是匪夷所思。
財力魄力固然值得敬佩,更重要是擴張背後的假設,香港人與內地人大有分別。
以上述個案為例,香港老闆之所以招兵買馬,主要為迎戰,由始至終着眼點在核心業務盈利。內地對手瘋狂不惜工本,是因為計多了兩條數。
第一是摧毀對手,意圖獨霸市場利益,不過這點並非太重要;第二在於大數據的夢想,傳統核心業務利潤即使微薄,甚至要倒貼也在所不計,心想只要掌握一大群客戶的珍貴資料,交叉銷售賺錢的機會多的是。
香港人比較實際,知道要打響大數據的如意算盤極難,一旦實事求是,投入的注碼一定比瘋狂的內地對手少許多。這個案例反映香港人北上營商的挑戰愈來愈大,過往經驗或資金的優勢已經不復存在。
想要抗衡,就要豁出去集資,借大數據之名籌便宜錢。正正經經看盈利做生意,「燒錢」能力及決心一定不及對手,惟有借助一班「發夢王」,不怕先蝕頭注的投資者,才有可能跟住步速。當然「燒錢」結果吉凶難料,但至少不怕被洪流掩蓋,何況投資者入股你情我願。
另一條出路是靠產品或服務的附加值去生存,鬥質素而不是鬥規模。不過,有足夠空間讓公司發揮差異化的行業不多,這條是正道,卻不容易有公司做得到。
作為股市投資者,有兩點值得注意。首先要很小心,雖然市道不好,可是很多中國投資者仍然願意為一些新經濟概念,付出高昂的溢價博一博。當然,當中有成功、有失敗,許多死亡率高的項目受到熱烈追捧,只要清醒一點,應該可以避開頗多無謂的陷阱。
其次是如果難得遇上一些不需要打規模戰,靠質素相對可以小本經營賺到錢的公司,便不要輕易放過。當鬥到爛、鬥到殘成為常態,那些有能力作為清泉的公司必然愈來愈貴。
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