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ETF | 2015-12-29 05:00

Jeffrey Johnson

重整投資組合的最佳方法

放大圖片

環球股市經過3年錄得雙位數回報之後,2015年回報持平,而且波動性加劇。另一方面,由於投資者於2015年高估了大幅加息的風險,令債券表現帶來驚喜。對於在股市追逐高回報和在債券市場減持的投資者,這更突出重整組合的重要性。

捕捉潛在未來回報

事實上,在過去10年,投資者在重整組合方面過於被動【圖】。在最低位時拋售表現欠佳的資產,放棄潛在回報。重整投資組合不僅可讓投資者捕捉表現跑輸的資產的潛在未來回報,亦可減低表現跑贏的資產在市況調整時的風險。

投資者耗費大量時間,選擇符合其投資目標和風險承擔能力的資產配置。如要成功,他們必須在任何市況下都不偏離原有計劃。投資者應該只試圖重新捕捉組合原有的風險回報特性,而不是為了追求額外回報而進行重整。由於股票存在風險溢價,長遠來看,組合內股票部分的增長速度可能會超越債券部分,因而令組合的大部分資產都承受市場調整的風險。對於大部分投資者來說,這可能是一個困擾的難題。以去年為例,當股市表現一浪高於一浪時,出現了數次觸發重整組合的訊號,一反常態地從高回報的股票轉而配置於低回報的債券。然而,如作出回顧,重整組合能夠大大降低後市調整的風險和減少損失,明顯有好處。

取決風險承擔能力

雖然主導重整組合策略的因素眾多,我們集中討論其中的3個:「時間主導」、「配置比重主導」及「時間與配置比重主導」。實行哪項重整組合策略,大部分取決於投資者的風險承擔能力和相關成本。

策略1:時間主導

當使用「時間主導」策略,投資組合按既定時間重整,如每日、每月、每季或每年等。雖然用於監察組合的時間不多,但意味着資產配置比重可自由浮動,最終可能大幅扭曲原本的風險回報特性。若以50%股票/50%債券作為原有的配置,一個有關重整組合最理想時段的研究顯示,儘管重整組合的次數增加,成本也會明顯增加,但若把重整的次數從每月改為每季或每年,並不會大幅改變組合的平均股票配置比重、平均年度化回報或波幅。然而,投資組合曾經重整與從不重整,結果則大相逕庭。後者的平均股票配置比重增加至約81%,令波幅大增至13.2%,而每月、每季及每年重整的組合波幅則約為10%。即使股票的平均回報較高,但股票為主的組合須承受較大的波動性,故此容許組合配置自由浮動至股票方面存在一定的風險。

策略2:配置比重主導

至於「配置比重主導」策略,毋須理會重整組合的時間因素。運用此策略的投資者僅於資產配置比重偏離目標配置預設的最低重整百份比(如1%、5%或10%)時,才須重整組合(不論重整組合的頻密度如何)。同樣地,觸及重整組合的準則的次數愈多,所涉及的額外成本也愈高,因此或不值得因平均股票所佔比重、平均年度回報及年度化波幅的重大分別而進行重整。「配置比重主導」策略的主要缺點是,需要每天監察配置比重的變化。

策略3:時間與配置比重主導

最後,「時間與配置比重」策略主張投資者定期檢視投資組合(如每月、每季或每年),但僅於資產配置比重偏離目標配置預設的最低重整百份比(如1%、5%或10%)時,才須重整組合。此策略既節省「時間主導」策略於不高於預設重整百份比時重整組合的成本,亦毋須如「配置比重主導」策略般,需要每天監察配置比重的變化。從數個假設性投資組合過往表現的分析可見,無論平均股票配置比重、回報或波幅,均並無重大分別。

宜兼顧多方面因素

世上並無最理想的資產配置策略,亦沒有最理想的重整投資組合策略可言。採取重整投資組合策略明顯的好處是,曾作重整的組合比從不重整的組合更符合目標資產配置的特性。正如我們的分析顯示,不論每月、每季或每年重整組合,風險調整回報並無重大分別,然而,重整次數增加,因此所產生的成本也會大幅增加。因此,我們的結論是,與大部分由多元化股債組成的資產配置目標比較,基於合理的檢視組合頻密度(如每年或每半年),及合理的偏離目標配置比重(約5%的差異),而採取的重整投資組合策略,預料能夠提供足夠的風險監控,而長遠而言重整組合的次數也不會過於頻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