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2015-12-28 00:00

校長訪談 胡鳳意

陳黃淑芳紀念中學校長引領學生認識香港歷史

放大圖片

訪問教中國歷史、設計課程經驗豐富的仁愛堂陳黃淑芳紀念中學(下稱陳黃)校長蔡國光,一半話題圍繞香港及屯門歷史,就算當上了學校掌舵人,他心繫歷史與學生學習的心還是表露無遺。蔡校長在教育界近30年,當年身為中國歷史科科主任,九七大限前已提倡將香港史加入課程中;近年教育局大力投放資源的內地交流團,他於九十年代就親身帶學生回神州大地體驗國情,回頭一看,他可能就是帶領香港中國歷史科發展的其中一人。

在陳黃上任只有3年的蔡校長,之前在同區另一間仁愛堂轄下中學仁愛堂田家炳中學(下稱田家炳)執教鞭超過20年,記者好奇一問,是否仁愛堂轄下中學的職位作內部調動?蔡校長坦率回答:「陳黃校長一職是公開招聘的,但我估計可能校董會有考慮我的背景,哈哈!」

任教田家炳時,蔡校長身兼數職,曾任中文科科主任、中國歷史科科主任、教師發展主任甚至訓導位置,幾年時間就擢升為副校長,主力學校的課程發展與行政工作。「其實我們那個時代教書無『課程』這個概念,教書就是教教科書──那是教科書主導教學的年代。1990年左右,當時的教育署(教育局前身)推動『課程』,即外國的『課程』觀念開始引入香港。1991年我參加了教育署的校本課程發展,做了一個『香港史』,將香港史整合於初中中國歷史科內,當時還得時任教育署署長李越挺先生認同呢!」

九十年代無人知

九十年代的課程中,香港史不論在中國歷史還是世界歷史的部分中都是無人認識的「新丁」──中學課程沒有香港史,當年在大學來說也是新鮮事,就算是中文大學都只是剛剛開始有點關於香港史的教學及課程。「沒有太多熟悉香港歷史的人,但作為香港人,要對香港歷史有點認識。」提及「香港史」,蔡校長顯得相當雀躍,列舉了不少由古代到近現代香港與中國歷史的淵源,例如宋王臺、宋代的古井、漢代的李鄭屋古墓,甚至是海邊如屯門等地發掘出的新石器時代遺跡,與廣東的遺物很相似,可以論證出2000年前香港與華南地區的文化歷史屬一體。

「如果教鴉片戰爭都會提及《南京條約》,不過,當時是英殖時代,A-Level都不會考鴉片戰爭,正正迴避了殖民侵略歷史。另外,中三至中五雖然有包括近現代史,有清朝有民國,但它是以『中國』為一個主題去教。」就如教科書的用字是「鴉片戰爭是中英的戰爭」,與香港關係不大;1898年全中國遭列強瓜分,租借港灣是全中國的事,例如德國佔山東膠州灣,俄國就佔東北大連,英國就是廣東這邊,租了新界;就算是1858年的《北京條約》,儘管割讓了九龍半島,但那是「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導致,是以中國歷史發展為主題。

「我們抽出3條條約來教,就正正以香港作為主題了,全與香港有關,亦正是香港被殖民的歷史。重新去整理材料,學生就會更清晰明白到九七的問題是如何組 成。」本來這個香港史課程只有田家炳學生受惠,後來教育署認為這套教材值得給予全香港的中學使用,就成為了世界歷史課程的附屬部分,八九十後初中時如有修讀世界歷史,當天讀過3條香港相關條約的部分,很可能就是源自蔡校長當年的前瞻性!

「我們教書的,就算當年沒有做這套教材,都會帶學生親身觀看。從生活認識歷史,而認識歷史就是由我這個社區有何歷史開始。」屯門區有先天優勢,青山寺傳說與南北朝的杯渡禪師有關,蝴蝶邨的紅樓傳說與國民黨、辛亥革命有關係。鄰近的元朗鄧氏祠堂、書室等,蔡校長都有親自帶學生去參觀,「十幾年後政府才做了條屏山文物徑,翻新這些建築。」

行先教育局20年

除了香港本土的古蹟,蔡校長亦有帶學生到內地交流。「我教學生,希望他們認識中國、認識國家。基本上由1991年開始已經帶學生去內地,後來發展成每年兩團到內地做考察、交流、訪問。」一團是全中六學生,預科兩班文理班約60個學生;因為中三課程都有近代史,會帶兩班。「現在政府花很多錢讓學校搞交流團,但二十幾年前這已經是我帶領的常規交流團。」

九十年代是中國改革開放早期,當時就已帶學生一同到內地,有否驚險難忘之事?

「試過有次帶高中學生去深圳,那時應該是1994年左右,非常危險!」那次到深圳其實是前往東莞參觀工廠,當時有大量港商開廠,北上是要讓學生了解珠三角的經濟。另外,虎門有砲台,可以讓他們認識鴉片戰爭的歷史,又會逛逛商場,看社會民生。「當時深圳下雨會排洪,香港新界會水浸,深圳很多地方亦會水浸。我帶着學生預備過關回香港,當時打算黃昏過境,但水浸,有些地方甚至水深及膝,甚至半腰!結果回不到香港,有嘗試闖關但不成功,最後要帶學生回東莞多過一晚。」活動雖有一定風險,但老師同學都有所得益,更無阻以後的交流團、體驗團。這個回中國交流體驗的安排,亦同樣過渡至陳黃。陳黃與廣州市第二中學結成姊妹學校,接下來的長假中亦會安排同學到廣州生活一星期。

「身為歷史老師會有種使命感,我所做的是我自己選擇去做。這種思維及傾向都是那4年在新亞的文化歷史熏陶而來。」入讀中文大學、教歷史這些人生選擇,如果時光倒流30年,可能年少的蔡校長也覺天馬行空,皆因他家中開設冰室,自小要幫忙,「小時候要幫忙,但又鍾意玩,所以學業成績很差。」後來中學會考後轉到何文田官立中學讀預科,才開始對尋求學問產生興趣。「何文田官中與我原來讀那間學校很不同,原來的學校大家都鍾意玩,何文田官中就讀書風氣很好。」

新亞育家國感情

何文田官中於那個年代已有不少名人校友,例如早蔡校長幾屆就有前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也是同樣入讀香港中文大學。「我們是很早期的人,本來讀到預科的都很少,沒想過上大學。」由中學基本上不及格的成績,到大學入學試考到2A 1B 2C,蔡校長的成績足以入讀中大新亞書院的歷史系。「1980年前入去的中大人,都有濃厚的新亞精神。到現在對校歌我還甚有印象!」蔡校長認為對中國文化、 歷史、國家民族的感情,以及對學問的追求,都源自新亞書院的經歷。

問及畢業後走上教書一職的因由,蔡校長反指:「應該是問那時何以不繼續讀上去吧!」他以一級榮譽成績畢業,但因為大學時期認識到「知識學問實在太過浩瀚」,認為如果要追求學問,時時都要挑燈夜讀,所以就開始求職。「讀歷史系的人主要從事教育工作」,就成為了春風化雨的一員。

來到人生中任職的第3所中學,成為一校之長,工作要照顧的範疇就大幅度改變。「當老師一定會有較固定的範疇,可以尋求不同嘗試、突破;但作為校長就是全方位,領導學校,推動各方面。」由banding較高的中學,來到相對之下banding較低的學校,蔡校長除了要適應身份的改變外,更要調節對學生的方法。「課程中同學對於基本知識、學習習慣、方法等掌握都要更加細緻。如果學生家庭環境較好的話,或本身很多基本知識已掌握好,他們發展是相對容易。我在陳黃亦會跟同事說,我們的使命在這裏非常重要──因為學校對學生的個人促進有更深意義。」陳黃不是區內的高banding學校,但其DSE成績最近兩年有明顯進步,核心4科都有正增值,當中數學科更是增值的第9級!

蔡校長又指,他於陳黃提出「關愛校園」、「品德為根」、「認知為本」、「多元發展」四大範疇,當中又以「多元發展」為陳黃原有強項。陳黃除了提供超過40個課外活動供學生參與外,亦於「其他學習經驗」的時段內設有多媒體、微電影等課程,讓學生於課時內選修。陳黃亦為學生設有不少考察交流的活動,除了前述的廣州生活交流活動外,在本地與九龍倉的「學校起動」計劃合作,讓學生參觀企業,甚至做暑假實習。因為與海港城配對,學生曾於海港城碼頭參觀實習,走進平常人不得其門而入的碼頭控制室!

撰文:胡鳳意 攝影:陳縱宇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email protected]

蔡校長學校行政及課程發展經驗豐富,今年參加了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主辦的東亞校長論壇。

身為教育評議會主席的蔡校長,早前出席香港教育界國慶66周年晚會。

蔡校長心繫祖國,年輕時已與朋友到訪泰山。

到任三年,蔡校長不時與學生交流、共晉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