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3 00:00
日本專訪2之2 譚淑美
日本是老齡化國家之一,最近的數字指出,年逾65歲的國民比率為26%。但日本老齡人士卻非常可愛,在當地景點閒逛,不難發現常有穿戴整齊的長者旅行團,他們排隊成直線,安靜而不喧嘩。
記者本月初在京都市國際交流協會安排下到老夫婦水野新一郎和水野天津子的住所家訪,他們是退休教師,年輕時未曾出國,退休後卻周遊列國學習英語,且開放住宅接待遊客免費入住。在訪問中,他們談到京都市的保育政策,其中市長門川大作天天穿和服及推行和服乘車優惠,應記一功。
水野夫婦的居所,像日本卡通片的平房一樣矮矮的。在這個古樸小城,房子外牆色澤素淡,景觀雅致,有賴市政府對建築物外廣告招牌及建築材料的限制。記者抵達水野家時,滿枱美食已準備好,有蘋果沙律、天婦羅、日式豬肉片等,非常豐富。
他們分別81歲及74歲,有兩個女兒,現於大阪及美國居住,都出嫁了。兩夫婦在學校結識,水野在64歲退休後,因太太還在工作,終日無所事事下決定到澳洲居住一年,住進別人家中,學習英語。到水野太太也退休後,他們便結伴周遊列國,也在京都市國際交流協會登記了做會員,免費接待遊客入住他們的家。「像我們這樣的家庭,應該有50至100個吧!」他們說,「任何人也可以來我們家,只要時間配合到就可以,最多住一星期,因我們也挺忙碌呢!」這個甚為溫馨的家,放滿他們的旅遊相片。
有沒有遇過一些有趣的遊客?
「有次來了三四個印尼青年,因是回教教徒,每天要做禮拜(5次),每次洗身,弄到走廊都是水。」日本人向來有禮,他忙說不是不快經歷,只是習慣不同,又說回教徒不吃豬肉,因此改以生魚片及紫菜款客。
64歲以前,水野未離開過日本;64歲後他變身旅遊家,相識滿天下。眼界濶了,連日本男女不平等的守舊思想也拋開。水野回憶說,「我在澳洲發現男主人在廚房做很多工作,又要哄孩子睡覺。我跟他太太說,你嫁了個好丈夫,但那太太跟我說,澳洲每個家庭都是這樣的。」水野自此開竅,回家後開始分擔家務,「今天的鯖魚,都是他弄的菜!」優雅的水野太太笑著說,「從前我們都要上班,但只有我做家務,我一直在想為何這樣不合理呢?」
多元方法保古都風貌
水野在京都這千年古城出生, 問及他有關保育方面的政策,他指市民穿和服坐指定計程車有九折,後來記者坐計程車時問司機,其集團「MK」正好有此優惠(車頂有MK字眼)。
水野又提到市長門川大作上任後,天天穿和服做宣傳大使。另外他指京都有「市民憲章」5大條,包括對遊客有禮、齊來保護文化遺產等等。
事實上,京都市自1966年開始制定「古都保存法」,是全國首個制定景觀條例的城市。有句宣傳口號是「為了京都永遠還是京都」,目前保育條件甚為嚴謹,如歷史性區域、山腳住宅地、工業地域等限制樓房高度在31米以下,因此京都到處也可以望到蔚藍的天空;屋頂及外牆色彩有嚴格限制,如瓦頂要用銀、銅、青綠色等,外牆要用無光澤材料,並禁止鮮艷色如紅黃色系;全市禁止在屋頂設置廣告板、禁止閃亮的廣告牌……市政府的基本理念是:建築物是私有財產,但景觀是公共財產。
記者回港後以電郵訪問市長門川大作,他指出,穿和服還有其他優惠,如春分期間,可免費乘搭巴士和地鐵,部分觀光景點還可豁免入場費。此外,京都市會舉辦只限穿和服人士參加的演唱會和派對,以製造更多機會鼓勵民眾穿着和服。而每逢新年首個工作天,全市推行和服日。
至於他自己天天穿和服,是因某次聚會中有人跟他說「我以為在京都會有更多人穿和服」。他說:「前任市長除了在儀式和典禮穿和服外,沒有像我穿得如此頻密。」他覺得,和服蘊藏「日本心」與日本民族「和」的文化,是值得向全世界誇耀的服飾。
至於建築物方面的限制,執行上有沒有難度?他表示:「我們不會使用公共行政費去清除(違規建築),而是要請他們個人承擔清除或矯正費用。只是要讓大家明白這兩點,已經十分費心。」
藝伎傳承獲政府補貼
然而,時代巨輪不停向前,像香港一樣,京都也要面對拆掉古蹟起樓房的難題。 最新一宗是在市區的下鴨神舍。水野說:「森林要拆掉,用來起住宅,但民間很反對。」問他反對不?「我也是反對的,聽說神社是因為沒錢做維修,才把森林(剷平)用來興建公寓,我覺得政府應該出錢做維修。」記者事後專誠到這神舍走一趟,所謂「森林」其實較像樹林大道,面積不大,打直向前走只消10分鐘,不用入場費,相對著名寺廟如金閣寺、清水寺則都要收費,下鴨神舍出售的紀念品亦不及上述兩寺款式多及精美,難怪有財政困難。此外,到訪當天林蔭大道正好有市集,未知是否籌募經費的另一途徑。
近年,一些內地遊客的不文明行為惹人反感,問水野夫婦會否同樣受困擾,他們一貫和氣的說:「不會,我們的住所距離遊覽區很遠,雖然有時朋友來了,會帶他們到清水寺走一趟——也只覺得中國遊客說話很大聲而已。」
京都藝伎因荷里活電影《藝伎回憶錄》聲名大噪,成為遊客焦點所在。文化廳傳統文化組副廳長光石恭典指,今年開始,著名藝伎老師井上八千代被認定為「人才國寶」,每年獲發200萬日圓(約12.7萬港元)作補貼,主要用在傳承和教育開支上。
要想目睹藝伎風采,除了看表演,最好是入夜到祇園區,她們居住在小巷,門口有木牌寫上名字。藝伎多在黃昏工作,運氣好的話,在街頭也可以碰到幾個,記者那夜逗留約兩個小時,見到四五個,她們不會停下來讓你拍照,但對鏡頭也不抗拒。祇園到處有紅燈籠寫上「舞伎」兩字,意思是見習藝伎,熟練後才叫做「藝伎」,表演的舞蹈叫「京舞」。其中黃昏後「弥荣會館」有文化雜錦串燒演出,一小時包括茶道、京舞、鬧劇等,收費2500日圓(約160港元),相對動輒花費10萬日圓(約6400港元)請藝伎親臨茶屋一次,還只招待熟客,算是實惠。
撰文、攝影:譚淑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