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2015-12-18 00:00

教育評論 程介明

教學改革改什麼 ?

放大圖片

最近兩個月,參加了內地兩所大學的評估,也參加了數個香港的教育論壇,在在都與教學有關。覺得值得把一些要點聚集起來,與讀者分享。這裏面包括有關學習的基本原理、教學發展的前瞻方向、學生評核的可能革新。

數周前曾經列出學習科學的一些基本發現,足以成為我們理解學生學習的最根本原理。這裏不厭其詳,重複一次:(一)人腦是可塑的,是人類的活動在不斷塑造人類的腦;(二)學習是人對於客觀世界的事物賦予意義的過程;(三)人類對於客觀世界的認識過程,也是人類構建知識的過程;(四)因此,經歷是學習的最根本元素;(五)傳承前人的知識,也是重要的學習經歷;(六)人類的學習,其過程與效果都是因人而異的;(七)學習的成果在於理解,理解的考驗在於應用;(八)理解與使用是交叉的、互相滲透的過程;(九)人類的學習是一項群體活動,集體學習是最有效的學習。

讀者也許會馬上發覺,上述的許多方面,有許多是重疊的,有些層次也不一樣,不過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說明而已。

學習經歷 大幅拓寬

由此引申出教學發展和改革的一些基本方向,而這些方向適用於高等教育,也適用於中、小學。

一、拓寬學生學習經歷

本欄相當多次提出學習經歷的重要性,這也許是任何教育改革最重要的第一步。學生的經歷,可以是課內、課外、校內、校外、本地、外地、國內、國外、線上。香港的大學,一般學生的課內外經歷相當豐富(見11月7日本欄);世界上一些比較成熟的大學,近年也非常注意學生的多種經歷。最近看到內地較強的大學,在這方面追得很快,上周訪問的一所省級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幾乎100%成為某種幹事(香港所謂「上莊」),而且大部分是上2至3個「莊」,頗為令人吃驚。

二、把學生放到主動學習位置

學生主動去經歷,是最有效的學習。這是教學改革的核心。不論是課內還是課外,大學還是中小學,如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是一個關鍵的課題。課內學習,一般都是教師主導,有可能由學生主導,由他們提出課題、自定目標、設計過程嗎?美國便有這樣的大學,但是一般的大學不一定做得到。最近看到內地一所大學改革多年,實行全面學分制;相對於傳統的學生全部按「規定動作」上課,顯然是把學生的學習自主權釋放出來了。這本身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

課外經歷,一般的大學都會比較開放,可以允許與支持由學生主動提出的項目。這就不光是一個學生學習效果的問題,而且也是學生為自己尋找和設立目標的第一步。

課外經歷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是學生自治,這應該適用於大學,也適用於中學,甚至比較成熟的小學。學生自治,可以有很多種的層次,大學可以有比較徹底的學生自治;學生自治,當然主要是大學生的組織,例如宿舍、社團、各院系的會。

學生活動 貴在自治

學生自治,其關注點不是宿舍生活好不好、社團辦得是否成功,而是讓學生經歷一個比較複雜的現實社會小型版。比如說大學宿舍,宿舍生活的運行,需要宿生會處理成員的招收、資源分配(例如房間)、排解紛爭、危機處理、應變應急。裏面他們會學會面對不同意見(critical thinking)、資源的最優使用(opportunity cost)、辦事的輕重、先後、緩急、取捨(strategic thinking)等等;也包括如何對待成功、如何面對失敗、如何接受批評、如何面對不同意見等等。這些學習,都不是任何理論的學習可以替代的。

不過,也可以進入學術領域,像哈佛的Harvard Education Review、Harvard Law Review這些層次不低的學刊,都是完全由學生主編的,沒有教師的參與。

看中學,課外活動多,是香港學校的特色。但是我們到一所學校觀察,其課外活動的水平高低,不在於活動多少、活動形式、獎項多寡,而是視乎學生有怎樣的學習經歷,其中一個最容易觀察的,就是學生是否有充分的自治機會。香港有一些傳統名校的成績不一定是頂尖,但是學生自主的空間很大,學生到了大學、到了社會,往往就是領袖人物。

學於無形 挑戰考試

不要以為小學就無法讓學生自主。前一段本欄曾經敍述一所小學在沒有教師的干預下,三年級的學生自主地排練《三隻小豬》的故事。這所小學引起我注意,是她的第一屆畢業禮,收到的請帖是由畢業班發出來的,畢業禮完全由學生設計和主持;沒有校務報告,校長只是在一個劇的一幕客串演出……也許有些人看不慣,但那是徹頭徹尾一次小學六年級畢業生自己主持的畢業禮。那場面是非常感人的,與一般由學校為學生準備的畢業禮不可同日而語。可以想見,12歲的孩子,這提前出現的學習經歷,一定是畢生難忘。

三、注重無形的學習(Implicit learning,或曰不經意的學習,又或者總體性的學習)

這也是學習科學煥發出來的一個重要的結論。上述宿舍宿生會的經歷、那所小學畢業生的經歷,都是屬於無形的學習;說「無形」,不太貼切,因為它確實在非常有形的活動中發生。但是,這一類學習不是按照教師的設計,分析性地(analytically)一個單元、一種活動、一個目標,一一對應;他們是沉浸在活動之中,是總體的經驗,也是深刻的經驗,那是生活的現實,也是人類真正學習的現實。

在非智力領域的學習(non-cognitive learning、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泛稱的德育),無形的學習尤為重要。我們中國人常說的潛移默化,其實也是在某種的文化氛圍熏陶下,或者在某些個人風格的影響下,不知不覺的總體性學習。

四、研究新的評核(考試)方法

這是一種挑戰,觸及學校教育的傳統價值。(一)如果是集體作業,個人如何評分?(二)如果是發揮性的問題,如何評核答案?(三)如果是創作,講究的是創意,如何評分?(四)如果允許學生有個別的學習目標、學習進度、學習內容,學習結果肯定不一樣,又如何評分?

還有,上述的「非智力」境遇的學習,學習於無形,也很難用分析性的辦法具體地測試學生到底學了什麼?學得怎麼樣?真正的學習成果,是在未來的實際生活中,才受到真正考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