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 | 2015-12-17 05:00
Ben Johnson
你如何確認自己正向着財務目標進發?你如何判斷自己管理投資的能力?你如何衡量你的投資顧問是否值得信賴?你有使用基準嗎?假如答案是「沒有」,你應該考慮構建一個合適的基準。
投資者評核表現時,基準有着非常關鍵的作用。它們能夠指出「你位處這裡」,讓我們評估市場狀況,以及各「助手」的相對表現,這些助手包括我們聘請來管理我們的寶貴資金,以達到財務目標的所有單位。
如果獨立來看,任何金融基準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標普500指數大致可以告訴我們關於美國藍籌股或主動式大型美國股票基金相對市場的表現,但投資者難以透過該指數判斷一個包括環球股票、債券和其他資產類別的多元化投資組合的表現,更遑論以此衡量投資組合能夠助我們達到財務目標。獨立來看,指數本質上並不個人化,而且效用有限。
當然,我們可以簡單混合多個代表不同的資產類別的基準,以模擬與投資者目標、風險傾向和承受風險能力一致的資產配置。這種混合基準在本質上比只代表單一資產類型的基準,更能反映投資者的真實體驗。然而,它們仍不是完滿的解決方案。因為它們並未能計及現實中伴隨投資的各種混亂——特別是成本。指數不能充份反映費用的影響、投資者具體的稅務狀況或顧問成本。
科技拉低交易成本
在過去20年,低成本的指數基金和ETF覆蓋的資產類別愈來愈廣泛,也覆蓋了更多偏門策略。這種趨勢隨着由科技普及帶動的通縮發生——科技拉低交易成本,而資產配置和選股自動化亦為顧問成本帶來下調壓力。這些趨勢有利投資者構建和投資於自己制定的「基準」投資組合。我認為把部分資金投放於這種投資組合有明顯價值。
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狀況,透過投資於相應的ETF或指數基金而制定的「基準」,並以此為非常有用的路標。投資者可以利用這類組合評估自己的投資決策、其他「助手」(基金經理、投資顧問等)的價值,以及自己朝着財務目標的進展情況等。我認為這種自訂的基準投資組合較「紙上」基準好,因為1)他能反映上述的各種成本,以及2)由真實的資金支持。以涉及金錢的投資組合作為基準,即使金額不大,亦有助取替機會成本(即將你的基準投資組合表現減去「基準」表現的差額)。
制定良好基準
怎樣才算好基準?
在《Managing Investment Portfolios: A Dynamic Process》(管理投資組合:一個動態的過程)一書中,好基準的定義如下:
現實中,只要投資經理和計劃保薦人同意以某基準代表基金的投資程序,該基準就是合理的基準。然而基準應具備一定的本質,才能在評核表現時發揮有效作用。這些本質包括:
明確性:基準應明確列出其成份證券及相關權重。
可投資:基準應可被用作被動投資。
可量度:投資者應可及時計算基準在不同時段的回報(如每月、每季、每年等)。
恰當性:基準應與基金的投資風格和領域一致。
反映目前的投資見解:基金經理應具備關於基準內的個別證券的觀點和投資知識。
及早指定:基準應在評估期開始前確定,基金經理和基金保薦人應預早知悉基準。
可持有的:投資經理應該了解基準的表現和成份,並為此問責。
一個由低成本指數基金和/或ETF組成的投資組合以切合投資者的目的為本,而且合乎上述所有特質。此外,它可供投資,亦可輕易持有,而且能反映首次投資及繼續持有基金的所有相關費用。簡單來說,我們可以透過持有不同的指數基金和/或ETF建立自己的基準。
傳統基準是有作用
傳統基準是有作用的,但它們並不個人化,亦無法反映現實中投資伴隨的各種混亂。幸好,今天的投資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能更輕易及以更低的成本建立自己的基準,以更有效評估自己或其他人為投資組合帶來(或減少)的價值。這或許可以增強你管理投資組合的信心,或是你對理財顧問的信任。
另一方面,你也可能因此發現這「基準」回報可能是最有機會助你達成目標的投資,這個由你自己建構的投資組合,才最值得你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