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02 00:00
美味之源 林依純
杏花、杏果、杏仁在中國佔有重要的位置,深受人們的喜愛,無論是文人墨客對杏花的欣賞,又或是宮廷貴族、平民百姓對杏果、杏仁的垂涎,都成功令杏子成為中國的五果之一,地位非凡。
杏一身是寶,果肉、核仁、樹皮、樹根等都有藥用價值,杏仁更是由春秋時代開始的宮廷美顏聖品,還有的地方以四大美人楊玉環為杏花花神。至於在冬日,一碗熱騰騰的蛋白杏仁茶,當然就最能滋潤我們的身心。
中國是杏的故鄉,幾乎遍布中國各地,早在春秋戰國時代,杏就被大家廣為食用,《黃帝內經.素問》就把杏列為五果之一,其他還有棗、李、栗、桃。無論是杏仁或是杏果肉,都有其養生藥用的價植,民間甚至有「端午吃個杏,到老沒有病」之說,可見杏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
文學家鍾愛
杏花花色由淡紅轉變為白,謝落之時更猶如雪花,花柔色美,於詩詞之中,反映出文學家對杏花的鍾愛,如「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繞壇紅杏垂垂發,依樹白雲冉冉飛」,又或宋代詩人楊萬里的詠杏五絕:「道白非真白,言紅不若紅,請君紅白外,別眼看天工。」
要數杏的崇高地位,兩句成語「杏壇流芳」、「杏林高手」亦可反映一二,杏壇意指教學的地方,而杏林則代表了醫學界別。莊子的書中記載着:「孔子遊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敍述了孔子授課的地方遍植杏樹,演變至今,後人將講學的地方稱為「杏壇」。
至於杏林,是由於三國時代,吳國有位名士叫董奉,以醫學濟世,並以杏果、杏仁、杏葉等替咳嗽、氣喘的患者治病,而且分文不收,只要病者栽種杏樹,漸漸春滿杏林,人們更以杏林來當作醫生的代名詞了。
原產於中國
杏子又稱杏實,原產於中國,西方人誤以為源於亞美尼亞,英文稱為Apricot,是李屬李亞屬植物。果實成熟後呈金黃色,色澤鮮艷、果肉多汁,可作為水果品嘗,也可製成杏汁、杏酒、杏仁油、杏仁粉、果醬、罐頭、杏乾等,更是製成化妝品及香皂的重要原料。如今世界各地都將杏廣為栽培,更培育出約3000個不同的品種,共有10個大種,如西伯利亞杏、遼杏、李梅杏、藏杏等。
杏果實分為兩大類,一是果形較大,肥厚多汁,甜酸適中的,主要供生食,按果皮、果肉色澤約可分為黃白色品種、黃色者,或果皮近紅色的品種,如北京水晶杏、青島少山紅杏、山西永濟紅梅杏等。另一種杏類,通常只取其杏仁,果實較小,果肉薄。種仁肥大,味甜或苦,供食用及藥用,如河北的白玉杏、龍王杏等。
中國杏仁則有分甜杏仁及苦杏仁,亦即廣東人常稱為的南杏、北杏。南杏屬於甜杏仁,質地較鬆化,微甜,肥厚飽滿,和日常吃的乾果杏仁都偏於滋潤,潤肺養顏,有一定的補肺作用,西方常用來製成乾果的都是甜杏仁的品種。
至於北杏則稱苦杏仁,質地較堅實,微苦,外形較削乾扁,藥用較多,有止咳平喘,潤腸通便的功效,可治療肺病、咳嗽等疾病。而在日常的湯水及甜品之中,我們通常會以南北杏兩種杏仁來入饌,取長補短,以達至不同的食療功效。
中國古籍記載,宮廷盛行用杏仁美容,如春秋鄭穆公的女兒夏姬喜食杏仁,據說至終老時仍色顏不衰。而唐代的楊貴妃則喜歡用杏仁來製成的紅玉膏擦面美容,能使膚色潤澤如紅玉。至於清朝的慈禧太后則每天品嘗杏仁豆腐來美容養生,足見杏仁為歷代女士所鍾愛。
撰文:林依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