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2015-11-28 00:00

潮網熱話 瑪麗

社交媒體毒癮時代

放大圖片

常常聽到師長,甚至心理學家呼籲年輕人不要沉迷上網,多些與家人朋友相處。如果說癌症是本世紀最致命的疾病,那麼說貼文貼圖是本世紀最常見的症狀,相信也沒人會反對吧。

許多人的生活都被社交網站支配,大家都拿着手機「滑呀滑」,看有什麼新貼圖、新貼文、新動向,然後「按呀按」,給「讚」給「回應」,同時,又看看自己的貼圖貼文有多少個「讚」和「回應」。

自我意識過剩

現在的「真人Show」也不再限於電視銀幕上了。每個人也有一套自編自導自演的「真人Show」,在YouTube、Twitter、Snapchat、Instagram、Facebook、微博等播放着,觀眾可能是親朋好友、同事甚至普羅大眾,但最忠實的觀眾永遠都只是自己。

發like已變成了一種禮貌、社交禮儀,親朋貼圖文你從不發like,就好像不夠朋友似的,逐漸變成一種習慣、一種毒癮。iPhone、面書、YouTube……不少心理學上的症狀也隨之而劇增。

我們已由過度關注自我在公眾眼中的形象,發展到習慣長期自我審視和自我關注,這不正是心理學上的所謂「自我意識過剩」嗎?一種常見於青少年時期的症狀,可能會導致社交困難。

另有一些人近乎幻想地認為自己的美貌無與倫比,生活令人羨慕。有錢的會特意去拍一輯輯動人照片放上網,沒錢的會以美圖功能把自己「執」至滿意才放上網。心理學上,叫「自戀型人格障礙」。

又有一些變得具強烈的自我意識和個人表現欲,喜歡成為被關注的中心,極度重視他人的認同和保證。太普通的食物照會被人取笑!就算不是四頭鮑,也至少要生蠔龍蝦吧;旅遊照自然是要表現得很享受、令人羨慕的那種。

戲劇人格違常

總之,一切「在網上」的活動都會是完美無瑕,美滿人生天天直播,變成誓要羨煞眾生的「戲劇化人格違常」。

今年8月份美國一項研究顯示,有60%的年輕人透過網絡認識新朋友,他們花在線上與人溝通的時間遠超過跟朋友見面的時間。

整天貼貼貼,自然沒空發展正常社交活動,久而久之,不患上「社交恐懼症」才怪,到時社交網絡用戶在公開場合面對陌生人時,就會產生焦慮、冒汗、潮熱、心悸、頭痛、暈眩、胸悶、呼吸急促等生理症狀。

也許,到時對他們最有效的治療就是讓他們馬上打開社交網絡貼貼貼了,但願他們不會如某些社交恐懼症患者般,發展至長時間把自己關在家裏。

拜上述症候群患者所賜,全球最多用戶的社交媒體Facebook剛於今年11月公布,其第三季淨利潤按年升11%至8.96億美元,每月至少點擊該社交媒體一次的用戶人數,由第二季的14.9億個,增至15.5億個。至於其子公司Instagram亦於今年6月正式宣布,進一步發展廣告業務。

不喜歡參加社交媒體的人、能夠及時抽身退出社交媒體的人、急着湧進這社交媒體世界的人看到對方時,可能都會說句:「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撰文:瑪麗

專家指出,長期欠缺正常社交活動的人,較容易患上「社交恐懼症」。

在交通工具內最常看到的景象,便是各自在看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