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26 00:00
異邦百味 Alison Hui
中國有燒乳豬,秘魯則有燒Cuy。Cuy是西班牙語,即我們認識的天竺鼠,因為牠們的叫聲有如Cuy的發音,故以此來命名。香港人把天竺鼠當寵物飼養,但在秘魯,牠是植根於安第斯山脈的食品。5000年前,秘魯人用牠作巫醫治病的媒介,巫醫會把天竺鼠放在病人的身上,然後剖開天竺鼠便可知道病人得了什麼病。
後來經入侵南美的歐洲商人加以宣傳推廣,天竺鼠成了秘魯流行的食品,高峰期更是一年消耗6000萬隻!天竺鼠的流行甚至從歐洲宗教油畫中可見,安置於利馬Monastery of San Francisco和庫斯科大教堂中的達文西《最後的晚餐》的複製品,被置於桌子中央的便是一碟天竺鼠!歐洲人為了傳教,不得不將耶穌的菜單本土化。
飼養天竺鼠只要提供草飼和跑動的空間,牠們體型嬌小,人們可在家後院飼養。
養煮同處
有些村莊食店更是飼養和煮食同一個地方,那邊角落有活潑可愛的鼠輩在圍籬內跑來跑去,另一邊廚師把活捉的鼠預備好,推入泥造烤爐炭燒!食客在等候時可聞到燒烤香味。我沒找到這種食店,但曾在農村人家的雜物房看過天竺鼠,牠們住在一起,毛色有咖啡、白和灰色,真的會「Cuy Cuy」亂叫,見到有陌生人會定睛看你,十分可愛!
之後在城裏的餐廳點一客烤Cuy, 應該是用現代化烤箱烤的,有的餐廳會油炸。看到原隻連頭上碟的鼠,不再毛茸茸,只剩「紅卜卜」的膚色,倒像一隻日光浴曬傷了的天竺鼠躺在碟上,這對比甚具戲劇性。我還將烤Cuy跟烤乳豬對比,烤Cuy沒有烤乳豬般的脆皮,口感反倒像德國鹹豬手,喜歡吃條狀口感堅韌紅肉的人一定喜愛。雖然沒有像吃燒豬必備的醬汁,不過肉質卻一點都不覺得乾身。我那份Cuy的肉略嫌太少,大概未養肥便賣出來吧!伴Cuy上碟的還有薯仔沙律和雜菜,食量不太大但一定夠飽,而且份量不會令人覺得太膩。
環保肉類
鄰桌的本地人見我這遊客吃Cuy, 忍不住問我為何敢吃天竺鼠,我說中國人什麼都敢吃,這不是跟燒乳豬無異!他不禁點頭認同。他說現時飼養Cuy的人愈來愈少,但因有本地人對牠的喜愛,而且遊客對牠的需求不減,才繼續有市場。怪不得我要花上100港元吃這道菜,回想之前要離開寄住農家時,他們才把飼養的Cuy展示給我看。在求過於供的情況下,Cuy不知不覺已成了貴價肉。
現今一般本地人只會在特別日子如生日、過節或慶祝開心事才會吃天竺鼠,中產和富人則可按其心情而吃。相反,有些美國人更提倡吃天竺鼠以取代牛肉,因為天竺鼠營養含量高,但飼養過程排碳量比牛要低,天竺鼠是一種相對環保的肉類!冷凍包裝的 Cuy更可在特定美國民族食品市場買到,人們多當成兔肉或鴨肉般在家烹調。
* 新欄目「異邦百味」將為讀者介紹世界各地飲食文化,一探味道背後的故事與冷知識,以味覺遊歷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