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2015-11-20 00:00

笑看東瀛 香睿剛

不願學英文

放大圖片

日本人對英語學習,一直抱有一種複雜心情: 不少日本人害怕使用英語,但又希望自己能操一口流利英文。私立英語學校在日本多不勝數;每年不同生產商都會在市場推出大量英語教材,可是多年來,日本的英語水準還是沒有多大進步。

英語化即是愚民化

日本政府上年宣布考慮大幅改動學校課程, 除了提出由小學開始教授英語外,中學、高中的英語課程都將加長及把重點放在聆聽及會話上;未來目標,是大學能有一半課程以英語授課,希望培育增強日本下一代於國際舞台上的競爭力。改革方向一出爐,就有不少社會保守派人士表示反對,說日本社會並不需要更多英文;有不少反對派,更是四五十歲的大學教授,可見日本保守意見並不一定來自老一輩人士。其中一位,是台灣裔的大學教授施光恒,數個月前推出《英語化即是愚民化》一書,獲得不少右翼傳媒及評論員讚賞下重印了6次,筆者好奇之下,便買一本看個究竟。

施氏的理論是這樣的:日本人日常生活根本不會使用英語,要學校提早教授英語(日本小學現時都沒有英文課),只會把日語的地位降低,之後日本社會就會分成「能說英語的人」及「不能說英語的人」兩派,後者將飽受歧視;日本大學及公司有日語不用而改用英語,是自願殖民化,對日本文化造成不良影響;全球化及推動英語,是美國推動帝國主義的道具,日本應該要勇敢站起來對抗。外國勢力對日本市場一直虎視眈眈,所謂自由貿易及開放市場,是賣國手段;上世紀七十年代日本經濟起飛,其實全靠擴大內需,外貿對日本影響有限。

施氏的論調對外國人來說當然是復古偏激,可是在日本卻甚為叫座。日本保守派對美國的厭惡,早在八十年代石原慎太郎撰寫《可以說不的日本》一書時已經表露無遺,想不到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會有年輕人還保持同樣論調。石原著作面世時,西方還有學者把日本模式捧上天;到了今天日本企業於全世界的影響已大不如前,施氏還疾呼日本國民復古,真是不合時宜。

忽然復古裹足不前

日本經濟長年衰退,與日本國內市場飽和不無關係;日本企業「走出去」還來不及,施氏卻要他們向內看,不是倒退是什麼?在英文已成國際語言的今天,還主張英語化是殖民化,真是迂腐之論。日本人口老化,報讀大學的學生愈來愈少,不辦英語課程向外國招生,只會面對「殺校」命運。今天,在日本最暢銷的手機是iPhone;最受歡迎的平板電腦,是iPad。日本民眾不使用日產國貨,不是因為美帝殖民化,而是因為日本公司的相關產品不濟所致。

日本保守勢力對英語化及改革的抗拒,與十九世紀中國滿清的守舊思想不無相似。日本當年在危急存亡之秋,努力吸收西方先進知識,遂有明治維新的傑出成就;到了今天社會富起來了,面對改革必要,卻有不少人寧願裹足不前,忽然復古。日本社會若由這班脫離現實的文人主導,勢必被世界潮流淘汰!愛凡事緬懷過去的香港本土派,宜引以為鑑。

八十年代不少西方學者把日本模式捧上天;今天不少日本保守勢力,還緬懷着當年的光輝歲月,抗拒改革。

八十年代年石原慎太郎曾撰寫《可以說不的日本》一書,是今日不少日本保守派的「教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