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2015-11-07 00:00

仁心仁述 王啟熙獸醫

秋冬吃野味風險

放大圖片

所謂「秋風起三蛇肥」,廣東人愛吃野味人所共知,什麼禾花雀、果子狸、穿山甲通通都能變成桌上佳餚,而且品種愈來愈怪僻。有些人覺得野味特別美味,更多人相信野味可以補身,因此即使在香港野味難尋,老饕還是會聯群北上,去滿足口腹之欲。可是吃野味卻有一定風險!

這種口腹之欲背後卻隱藏着疾病危機。香港的農場和街市有一套嚴謹的監察制度,雞、鴨、牛、豬在街市出售,由衞生報告、零售商販、運輸過程到農場來源都有跡可尋。要是不幸有人食用後染病,當局能馬上追尋到疫症源頭,阻止疫症擴散,對病人也得以對症下藥。

可是野味不同,野生動物的活動範圍難以預測。當來自吉林省的黑野豬化成廣東省某家餐廳的菜式,你不知道野豬喝的水是否有重金屬、牠吃的食物是否有毒素,你甚至不知道牠在運輸過程中會否已經染病死亡。野味餐廳可能因為不願虧本,而把霉爛的肉照樣烹煮款客。

蝙蝠入饌易染病

幾年前,廣東省肇慶流行以蝙蝠入饌,這些急凍剝皮蝙蝠來自街頭小販,每隻10多元人民幣。有些人乾脆買回家自己炮製,說味道媲美竹絲雞,也有人用來浸壯陽補酒。蝙蝠也稱「空中老鼠」,在十四世紀奪走歐洲近半人口的黑死病正是由鼠疫而起;但人們一廂情願以為蝙蝠既非活在垃圾堆或污水渠,理應比老鼠衞生得多。

事實是,蝙蝠躋身在潮濕陰暗的洞穴裏,小小的洞穴內藏了數以百至千計的蝙蝠,傳播疾病的機會相對比老鼠有過之而無不及。

兩年前,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的一篇文章,指2003年沙士的源頭是中華菊頭蝠(Chinese Horseshoe Bat)。10年前在澳洲肆虐的亨得拉病毒(Hendra Virus),就是由食果蝙蝠(Fruit Bat)令馬匹感染呼吸系統疾病,就連獸醫也因為治療病馬而染病死亡。

幸好,無論是沙士還是亨得拉病毒, 科學家都能追尋疫症源頭並阻止它蔓延, 病人最終也能對症下藥。但市面的野味來歷不明,售賣野味的商販或烹調野味的餐廳也根本無法監管,要是出事了就逃之夭夭,科學家連病毒源頭都追尋不到。

來歷不明難診治

我有一位朋友曾經在內地的野味餐廳喝熊膽酒,因為人家說熊膽膽汁可以清毒補肝、利膽溶石。不料他回港後全身長滿紅疹,每個像五毫子硬幣般大小。但醫生既無法化驗膽汁,也不知道熊膽酒的其他成分,想醫治也無從下手。這位朋友結果受了半年折騰,這些莫名其妙的紅疹才慢慢散去。過去30年,科學家每年從人類身上發現10種新疫症,其中七成由動物感染而來,而其中72%都來自野生動物。廣東人以為吃野味可以補身,誰知補身不成卻染上疫症,實在是得不償失。此外,捕獲和烹調野味的過程大多涉及令人髮指的虐畜行為。例如人們認為熊膽膽汁必須活取,於是6、7呎高的黑熊要困在狹窄的鐵籠度日,根本沒有轉身的空間,四肢更被鐵鏈鎖起;一條膠管刺穿牠的毛髮、皮膚再連接膽部,一點一滴抽取膽汁。商家曉得黑熊得來不易,於是這頭獵物會一生困在籠中,直至膽汁和生命耗盡。

我是一個嗜吃如命的人,但吃野味不單是個人口腹之欲的事,而是涉及整個社會的衞生健康問題。有社會責任意識的人,都應向野味說不。

撰文:王啟熙獸醫

香港城巿大學動物醫學院專業教育及發展總監

秋風起三蛇肥,廣東人愛吃野味保身,然而當中對健康存在風險。

入秋至寒冬是進食蛇羹及野味的高峰期,老饕都把禾花雀、果子狸、穿山甲都能變成桌上佳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