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2015-11-05 00:00

林行止專欄 林行止

習馬會無助選情 主場效應有大小

放大圖片

甲、

本報昨天以〈三方敲定 歷史突破 鞏固和平〉為題,詳細報道習(近平)馬(英九)的「星洲會」。

習主席今起訪問越南, 周五和周六訪問新加坡,大概沒什麼重大事務要處理,頗有乃父之風、全盤秉承乃父在強權之間遊走以求生存謀發展的作風,新總理李顯龍,遂因利乘便,安排兩岸領導人作一九四九年以來的「歷史性會面」。這些年來,兩岸領導人會面所以只聞樓梯響,表面原因為不能以正式職銜相見,中國領袖固然是不可改動的「主席」,但一旦稱台灣來人為「總統」,便打破「一個中國」的「魔咒」;若改稱其他名銜,則台灣領袖何以向投票選其為總統的台人交代……這種「皮相」的小事,終於有了突破,這是因為今次「星洲會」,談的是老生常談的國事,且由於設定「不會簽訂任何協議也不會發表聯合聲明」的前提,沒有官式文件要簽署,彼此以「先生」相稱,便把「必也正名乎」的問題解決掉!

如果習馬或馬習以「先生」互稱,作出讓步的,應為近月風靡國際、成為英國「超級貴賓」的習主席,他所以願意在名號上「紆尊降貴」,目的是在與馬先生面對面握手言歡,進行為「鞏固兩岸和平、維持台海現狀交換意見」的會面;然而,骨子裏的原因,應是不想「兩島」中的一島突生事端。「兩島」是指釣魚島和台灣島。日本已把前者「國有化」,看日本「建制派」不恤民情修憲的戰意和其美國主子對亞太事務擺出不惜用兵姿態的強橫,北京已疲於應對;此際若台灣把離心具體化,公開投靠「美日聯盟」,發表與中國愈行愈遠的言文甚至付諸行動(半獨立以至獨立),北京不出兵教訓,將如何向內地人民尤其是民族情緒高昂者交代?但在美國宣示美艦定期闖進我國領海令南海戰雲密布之際,東海台海最好太平無事。為了令台灣勿生異心,或有異心而勿公開對抗,習馬會也許是最「有效」的一招。

這一招,當然有正面刺激國民黨在島內的民望、進而提高其總統參選人朱立倫在明年初大選中勝算的考慮;不過,這種計算,恐難收成效。

馬英九此次匆匆於周六飛新加坡會習近平,已聞島內清晰、強烈反對之聲。由於馬總統在爭取連任時信誓旦旦說「四年任期內不與中方領導人會面」;成功連任後便「根據實際情況」修正為在「國家需要、人民支持和國會監督」的情形下,才會和北京領導人會面,而且三番四次重複此說;可是,「星洲會」顯然不具備這些條件,難怪在野黨要公開批評他「違背民主、規避監督、人民(對「星洲會」)難以接受」了。這種批評是有道理的,以除了「國家需要」之外,此舉固未獲民意支持更沒有提交行政院院會討論,「人民支持和國會監督」的承諾,從何談起!由於習馬會所談必屬國家重大議題,即使是泛泛之談且「單獨會晤」時間不過二十分鐘(料會加長以示雙方談得來),馬英九亦應把與習近平會面一事盡早公開、讓公眾有討論、達共識的時間。台灣當局顯然沒有這樣做,正是島內「彈劾馬總統」之聲四起的原因。

對於這種窘境,馬英九和他的幕僚不可能不了解,他所以仍然赴新加坡,也許是以為與習大大熱烈握手言談甚歡(沒有公報真的不知他們說些什麼),有助修補台人對他的惡評;可以肯定的還有習主席必然對台灣人民釋出善意,這肯定有助國民黨的選情;國民黨當然希望保住江山,共產黨亦希望和有過多次協商的國民黨交手。

不過,從國民黨「換柱」以來的民調看,朱立倫勝出機會甚渺茫(「換柱」後台灣TVBS的民調顯示對朱有好感只有百分之二十四、反感的則達百分之五十七),他下周二(十日)訪美六天,雖有其競選人資格為美國主子蓋章確認的效應,但無助扭轉島內的民情。按照傳統想法,美國為免台海無風三尺浪,樂見與北京「有講有笑」且表面不見台獨主張的國民黨當權,因此會運用影響力在競選事務上助國民黨一把;但如今形勢大變,美帝已擺明插手南海事務,台灣若由民進黨當權,經常製造令北京煩惱甚至大怒的事端,美國便可以「扮中立」作調人渾水摸魚或以之為籌碼和北京討價還價……。

習馬或馬習會無助國民黨的選情,是筆者的初步結論。「星洲會」的最大得益者應是李顯龍,他能「敲定」習先生與馬先生出席他的私宴並安排他們閉門密談,當有助提升他在國內和區內的政治地位。

乙、

雖然事涉亞洲盃小組出線權,但若沒有牽涉兩地互不相容的民情,中港或港中「足球大戰」的門票不會如斯搶手(三千門票昨天上午十時開售十二時三十二分售罄)。並非球迷的筆者再次提及此一所謂「世紀之戰」,是因為去月二十八日那篇〈主場失利技不如人……〉發表後,翌日《852郵報》的〈游清源日記〉,便指出「主場之利」,除了筆者文內引述的「球迷支持、熟悉場地、免卻舟車勞頓」等,還有更重要的因素。游君引述以寫《怪誕經濟學》爆紅的芝加哥經濟學教授利維特在新書《何時搶劫銀行》(一如舊貫,與《紐時》記者S. J. Dubner合撰;據游君,此書台譯為《蘋果橘子創意百科》;這個譯名頗有「創意」),當中談及「主場優勢」,除了上述種種,利維特引述專著《運動分數》(Scorecasting,亦是經濟學家與記者合撰)一書根據大量數據的分析,得出「裁判」才是「主場優勢」之所本。

翻查原書有關「主場優勢」一節(頁二○九—二一二;執筆者為老記S. J. D.),作者據經濟學家蒐集的數據(有的早至一九○三年),指出壘球和欖球在主場作賽,並無明顯的「主場效應」,以觀眾一般並不支持主隊亦不敵視客隊(興許美國人對這些「國技」態度中立持平有以致之);雖然賽事的安排偏好主隊,特別是校際比賽,但對一般賽事影響甚微。《運動分數》的作者認為裁判才是「主場優勢」的關鍵!正如游君引述︰「裁判並非有意讓主場隊伍佔優勢,他們就和我們一樣,是群居動物、是人類,會被主場群眾的情緒感染,偶爾會做出讓近在咫尺又鼓噪不安的觀眾十分開心的判決。」

這種解釋可以接受,然而,卻解釋不了「新主場失去了約四分之一的舊主場優勢」。那即是說,球會搬「主場」──搬進同城同鎮的新球場,按照常理仍是那批裁判,「主場優勢」不會下降,但事實不然……這也許只有以經濟學不是精密科學來解窘了。

順便一提,S. J. D.引述經濟學家對德國足球賽績的研究,得出在沒有被跑道環繞的足球場,「主場優勢」較明顯,因為觀眾較近球場,他們的「噪音」和身體語言,大大影響裁判的情緒……換句話說,擁躉的支持對賽績有影響,而球場愈小影響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