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2015-11-05 00:00

視線所及 鄭希喧

生育政策

最近媒體報道,由於面對人口老化,勞動力下降等壓力,國家2013年宣布進一步放寬「雙獨二孩」政策,推出「單獨二孩」政策,但似乎成效不彰,國家人口增長在這一兩年期間,都比預期低。根據媒體報道,礙於經濟能力,中國新一代的年輕父母並不熱中生兒育女,這跟上一代的要多子女的傳統觀念很不同。

無可置疑,今天養育一個孩子需要很多支出,對剛出來社會做事的年輕父母來說,負擔不輕,香港這邊,有機構曾經指要撫養一名孩子直至大學畢業,至少需要400萬元,對於一般打工仔,這是一筆沉重的財政負擔,更不用說其他間接支出和成本。

經濟學家如Gary Becker早已從經濟角度來分析人類生育行為,他們的邏輯其實很簡單,猶如計算一盤生意,若投入的所有成本低於將來的回報,那麼就生孩子,反之就不生育。

所有經濟理論都視這個世界如受控制的實驗室,若假設有A因素出現,自然會得到B的結果。Becker等經濟學家所提出的成本回報邏輯顯淺易明,但會否太過離地,忽略人心複雜的一面?

現實世界猶如萬花筒,事情往往非循直線推進,而且往往於同一時間受到不同因素所影響,這些因素可以是已知或未知,最能夠代表未可預測的正正是人類。

經濟學家認為人類是理性動物,但人心叵測,經常做出自私、非理性的行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生活在獅子山下的大部分年輕父母,生活及經濟條件落後,捉襟見肘,若是理性的話,理應不會生育六七個小孩,減少經濟負擔,但那個年代,每家每戶總會有五六個小孩,他們的父母是否非理性。就成本效益來看,當今大陸或香港年輕一代的父母應該較理性。上一代父母真的可能非理性,但一定是有人性、不自私。

或許當年一戶多口的社會現象可以歸因於缺乏家庭計劃或性教育,但可以肯定的是,該年代大多數父母,出於親慈之念,只想養育子女成才,未必望求回報。

現在國家鑑於人口急速老化,未來勞動力將銳減,決定放寬一孩政策,但卻忽略了現實狀況。都說人類的心理很難捉摸,執政者不應將管治視作如在工廠按鈕操作這麼簡單,有時也要估計人類的可能反應,並找出有何誘因可以鼓勵或防止某種行為出現。而人類根本就很聰明,適應力強,若未來世界欠缺勞動力,便會想出對策,如製造專門擔當重複又需要體力工作的機械人,相信未來大家很快會和機械人一起工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