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30 00:00
教育講論 吳家勤
最近,幾宗關於年輕人的事件使筆者感到有點擔心,當下的社會結構、教育建制及教養方式是否改變了年輕人的價值觀,驅使他們衝擊既有的社會觀念,甚至挑戰教育的意義。
首宗為高中女生參加宿營,聲稱不懂添飯;次宗為網上流傳一名少年在港鐵未有讓座,朋輩亦群起反擊,聲援少年無義務讓座;最後一宗為學生習慣晚間作業,學校需要長時間開放公共設施,以免浪費資源。這等事件反映了什麼?
綜觀以上事件,大家都應該同意處理家務並非複雜工作,無須特別訓練,只能評為做得清潔整齊,還是馬虎草率,「不懂」的藉口並不成立;壯健的扶助老弱的,人之常情,天經地義;從小到大,由家庭、學校至社會都廣泛宣揚愛護地球,珍惜資源,道理大家都明白,信念大家都支持,奈何行動欠奉。
不難理解,新一代生於富裕的年代,家中孩子少,可能還有家傭照顧,長輩呵護, 生活在高度保護環境下,父母又對他們寄予厚望,只要贏在起跑線,考得好成績便完成任務,缺乏對家庭及社會承擔的意識,雖然他們學識超卓,見識非凡,但自理能力弱、人際技巧差、同理心缺,更漸漸養成惰性,甚至自私的行為。
寵壞孩子
昔日,就算在家被寵壞的孩子都知道什麼訴求合理,什麼需索理虧,深明遊戲規則,只能在家躲懶,當投身社會後,就要履行本份,切忌要旁人為你善後,簡單地說,他們懂得分辨是非黑白,辦起事來有分有寸。
反觀,當下年輕人只想爭取權利,但又逃避責任,嘗試提出不可理喻的要求,挑戰社會規律底線——遲到、曠工、由家人代請假、不辭而別……等等。
當年輕人以聲音及行動表達他們的「不願」時,大家應該即時回應,要求合理,就算衝擊社會禁忌,都要欣然接納,然而訴求有違常理,大家必須捍衞基本原則,切忌將這股「不願」情緒合理化,當「不願」變得理所當然,年輕人就「不懂」如何去面對真理。
一念之差
當投訴年輕人時,大家應該同時自省我們所做所想的是否恰當?在教養過程中,必須明白「溺愛」與「關愛」只是一念之差,但結果各異,前者事事主導,處處為孩子出頭,會寵壞他們,養成他們的依賴性,對周遭的人與事漠不關心;後者只會從旁指導,讓孩子親身體驗,過程中難免要吃苦頭,會遇到失敗,但他們會變得堅毅世故。
作為長輩,大家必須頭腦清醒,避免感情沖昏理智,怕孩子受苦、受挫,就盲目接受他們的藉口,甚至為他們製造藉口,默默認同他們的「不願」,鼓勵他們𣎴斷挑戰社會底線。
教導下一代要身體力行,以身作則,與年輕人一同經歷,一起感受,只是將硬道理掛在口邊,講一套做一套,就欠缺說服力,當下大家都提倡公平無私、獨立自主、 互助互愛、綠色生活,但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是否只顧贏在起跑線,命傭工為孩子打點一切,在乘搭公共交通工具時化身為低頭族,通宵達旦上網、煲劇、打機、打麻雀呢?
包容聆聽
現今年輕人社會經驗淺,心靈較脆弱, 在討論時,大家必然掌握如何以軟技巧去說硬道理,懷着包容的心去聆聽他們的觀點,易地而處想像他們的困難,不要只是提出問題,又沒有實質解決方案,為了捍衞自己的立場而引起無謂的爭拗。教養是一個無休止的歷程,要不斷探討,不斷溝通,講出淺白的道理,提供正面的建議,雙方產生迴響,才能互相裨益。
年輕人終有一日要當家作主,到其時才發覺自己的「不願」,已經變成「不懂」, 學也學不來,由於缺乏統計資料,並未能總結問題的嚴重程度,只可以說出心中不安,希望「不願」的年輕人只佔少數,幸好, 平日遇見關心社群、愛護地球的年輕人亦不少。要推動人類文明,各界必須合力培養出具智慧富公德心的社會公民。
撰文:吳家勤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工商管理系講師
教育版徵稿
《信報》教育版誠徵來稿。學校校長、老師可投稿「校長開壇」、「老師陣地」,文章約為800字;學生可投稿「貼堂」、「學生樂園」,畫作需要撰寫100字介紹,而文章約為800字;至於各教育界資深人士可投稿「教育講論」,文章約為1200字。來稿請註明有關投稿欄目、聯絡方法,以及所屬學校或教育機構,並電郵至sunnyhui@hkej.com。本報有最終採用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