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2015-10-15 00:00

練乙錚

內外交困拋出七警 政治切割鞏固後防

佔運期間發生的「七警暗角打鑊」事件發生整整一年,民眾的起訴要求加上國際壓力,終令特府知道要作出明確回應。國際壓力主要來自兩方面,分別是聯合國和美國國會。此外,加拿大國會今年初分別邀請李柱銘和學聯羅冠聰前往聽證,亦令中聯辦及特府感到頭痛(多倫多港僑當中,老一輩的「港加聯」和新一代的「關你蛋治」等壓力團體功不可沒)。

「友邦驚詫」

九七前後,國際人士關注香港命運者眾,但事過境遷,加上特區成立頭幾年與港人之間的「蜜月期」(事後回望應該說是中共的「韜晦期」)裏,港事偶有波折但尚算平穩,各國政府於是「放得心落」。然而,去年的佔運、梁政府對付運動的強硬手法,再次吸引了國際注意力,而其中的「七警事件」尤令「友邦驚詫」。

今年6月,聯合國禁止酷刑委員會透過北京當局,要求港府提供資料、解釋一系列包括佔運中警方涉嫌使用過度武力如發射催淚彈等情況,特別點名七警毆打公民黨成員曾健超一事,以供該委員會今年底審議。九七之後,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在香港依然有效,法律地位凌駕《基本法》,故北京和特府面對上述要求,不能「側側膊」了事。

來自美國的壓力,則不僅僅是法律層面的,而可能直接影響香港的經濟利益。1992年,美國國會通過《美國—香港政策法》(US-Hong Kong Policy Act,又稱《香港政策法》或《香港關係法》),根據此法,美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及後繼續把香港視作一個在政治、經濟、貿易政策等方面與中國大陸截然不同的政治實體,決意區別對待,並準備在多方面給予實惠,例如可以對香港輸出敏感的高科技產品等,但前提是美國國會認定北京繼續兌現在《中英聯合聲明》中對香港的一切政經承諾【註1】。

然而,北京去年單方面聲稱《中英聯合聲明》老早失效,香港事務一切以人大解釋的《基本法》為依據,已令國際社會「打個突」;後來特府警察在佔運中的若干行徑及其後對七警遲遲不起訴的做法,更令外人懷疑香港的法治是否已經不保。

因此,今年4月,美國國務院屬下的東亞太平洋事務局發表的《香港政策法報告》,已經提到這些問題。10月8日,美國國會及行政部門中國問題委員會(CECC)向總統及國會提交的年度報告,花了一章的大半篇幅講述香港的人權狀況及新聞自由倒退,特別提及「七警事件」,以及TVB在報道此事上的明顯反覆和刻意淡化、利用強硬的行政手段對付該台多名報道該事件的記者【註2】。報告一出,北京及特區政府似乎馬上感到壓力,一周時間不到,特府就傳出日內會有處理七警的決定!若這個因果關係的確存在,不排除是因為商界眼看本身利益可能因美國國會採取實際行動而受損,倒逼特府作出最低限度的反應。

「暗角打鑊」背後是梁特

律政司司長袁國強昨天就七警問題發言,聲稱事件由頭到尾都不涉政治,全面否定坊間的拖延指控。筆者認為,這個說法有雙重目的,一是為事件定調;迫不得已進行起訴七警而且最後罪名成立的話,特府會指七人不過是警隊中的害群之馬,犯法行為不會得到包庇;一是拋出七警作代罪羊,然後與事件切割;為達此目的,所控罪名會十分重,而且一定「告得入」,戲會做足。

不過,以「不涉政治」為名的切割舉動,港人看在眼裏,不會那麼容易收貨。大家回憶整個佔領運動,從三子於2013年初開始倡議佔領中環,到去年9月警察介入運動,之間有長達一年半左右的時間,給梁特的特府決策層和警隊頭頭充分時間作各種場景估算、沙盤推演,在任何環境之下用什麼方法以及哪種暴力應付,絕對一清二楚。佔運開始之後,特府不過是「按既定方針辦、看已有playbook出招」。不是突發事件,特府的反應是處心積慮的。

而所謂「既定方針」,大家從整個事件裏的觀察,可以作出估計,無非就是:政改寸步不讓,手段夠狠夠辣,既要懲罰更要阻嚇,死傷在所不惜。後者從87顆催淚彈、實彈射擊警告牌、七警暗角打鑊、朱經緯違規用警棍狂打示威者和途人等動作,便可得知。

還有一點大家不可忽視:特府領導層事前作的場景估算、沙盤推演,絕對不限於運動期間的暴力對應,還一定包括運動完結之後如何「依法算賬」,以及如何以一切可行的法外手段掩蓋鎮壓真相、包庇鎮壓者。事先的這一步,不過乃AO辦事的「周到文化」加上梁政權鋌而走險的陰險作風的化合物。所有這些,都有特府和中聯辦最高領導人參與,都是徹頭徹尾的政治決定。這自然包括後來對「七警事件」用上的拖字訣,以及對社運人士作出的大規模不合格起訴(以方便喉媒挑動藍絲衝擊法官乃至整套原有法治體制和觀念)。

兩個逆轉當權派沒料到

然則為什麼特府最後還是認為可能有需要在七警問題上不得不準備作出退讓一步呢?筆者估計,既有香港的內部需要,也有外在的因素推動。

內部原因,是大部分市民對整個運動並不太反感,對特府在過程裏使用的強硬手法、事後的報復和掩飾手段也不特別支持;1967年左派暴動期間及後出現的民眾向政府一面倒、徹底唾棄左派的場景遠遠沒有出現。反而,年輕人幾乎全面反梁反政府乃至反北京,而梁氏本人的民望卻跌到1997年之後的新低而了無起色。輿論對「七警」和「朱經緯事件」的看法、對特府的拖字訣,更愈來愈不耐煩,不會像「梁粉」監警會那麼會體諒政府要「畀合理時間」。這樣的民意,不利即將舉行的兩場選舉。

外在因素就是國內國際大形勢。前述的「友邦驚詫」,換作是幾年前大陸經濟還是熱火朝天、西方卻因蕭條未退的那種環境,京港當權派絕對不會理會,而西方也可能根本「驚詫」不起。不過,曾幾何時,大陸經濟沒準是患了「中等收入病」,GDP增幅7年減半而跌勢很可能繼續加劇,外滙流失、外資撤走,製造業和出口萎縮,「打虎」打到經濟衰退,不知收手好還是不收手好……。反觀西方,歐洲最危險的時期已過,美國經濟持續復甦,最近更糾集太平洋其他11國磋商TPP並達成協議,在AIIB(亞投行)一役之後扳回一局。

軍事方面,奧巴馬在中東特別是敍利亞玩金蟬脫殼,由得回教兩派打個死去活來,禮讓有表演慾的普京自告奮勇對抗IS,然後得以抽身把注意力和軍事實力轉移到亞洲搞「再平衡」,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替亞洲眾小撐腰,一同對抗北京。最近美國更決定派軍艦靠近中共在南海建造的「堆填區」作12海里以內的「無害通過」(innocent passage)。美帝此舉,早有預謀。

9月初,5艘中國軍艦在完成與俄羅斯海軍合辦的演習之後,駛入美國在阿拉斯加最西面白令海列島近俄羅斯的一處領海,成為國際大新聞。美國起初沒有反應,過了幾天之後說:「那是可以的,就如同我們的戰艦可以駛進中國在南海聲稱擁有的小島周圍的12海里一樣。」那樣,美軍的行動就在國際上取得認可,中共反咬也無力。

第一島鏈上美盟全部就位

不同的是,白令海的水域對美國而言,二次大戰之後就沒有很大的戰略作用,不是敏感地帶;美國在該處最靠近俄羅斯的領土島上的氣象台和其他設施,不久前也停止使用了。但南海的水域卻是戰略重地、中東石油輸往中國大陸的海上必經之地,那裏的島嶼上有中共的軍事設施。形勢一緊張,中共便得花資源應付,而美國不過是把軍艦的航道稍為改變一點而已。

日本方面,安倍的執政聯盟剛通過了新的《安保法》,更在國會裏提出二戰結束以來最高額的國防預算,擺出一副鷹派相,卻沒有遇到太大的民間阻力(兩三萬人的東京示威不算什麼)。難怪中共卻在此時與東京「交換意見,避免兩國矛盾擴大」。

還有台灣。明年國民黨大選失敗、失去總統席位已成定局,但更要命的是,立法院多數黨的地位也可能首度不保。民進黨取代「親中過度」的馬英九政府,美台關係必然更密切,甚至有可能發展出某種含蓄的戰略合作關係(月前已有駐日本的美國軍機「因事急降」台灣)。如此,由北到南「第一島鏈」上的美國盟友已經各就各位。

這個時候,特區政府怎樣處理內部矛盾呢?繼續讓梁特偏激派在香港社會搞分裂好,還是在目前已經四分五裂的局面裏作最大程度的整合好?如果中共最高領導層還有一點理性的話,她是應該煞一下特府偏激派的「威風」的。反正把七警拋出,然後與事件切割,政治成本俱微不足道,卻能防止中間派市民對政府的觀感不斷變壞,有必然好處,對未來的兩次選舉有幫助,對可能受到美國壓力的香港商界,也有一個交代。對北京而言,面對頑敵要爭取香港民心鞏固後防,在香港搞一點妥協,也是必要。問題是京港當權派到了今天還有多少理性。在這點上筆者的信心只有一半。

註1:《美國—香港政策法》文本見http://hongkong.usconsulate.gov/ushk_pa_1992.html

註2:美國國務院今年4月發表的《香港政策法報告》在http://www.state.gov/p/eap/rls/reports/2015/240585.htm;美國國會CECC向總統及國會提交的2015年度報告見http://www.cecc.gov/sites/chinacommission.house.gov/files/2015%20Annual%20Report.pdf;有關香港部分見325-328頁,關注的三件事為政改爭拗、佔領運動、新聞自由。

特約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