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2015-10-05 00:00

圈來圈去 卡夫卡

當代歌劇 說人性陰暗

放大圖片

個人都有其一直努力掩藏的黑暗面,或是一些令自己羞恥的性格特質,或是一些令自己恐懼不願意面對的事物,這些黑暗面愈是逃避,卻愈會反過來影響你,甚至在潛意識中掌控你的行動。

跨媒體藝術演出《掌心的魚》(10月9至11日,香港大會堂劇院),正與這被陰暗面掌控的情緒有關。演出的理念由作曲趙朗天和編劇意珩在多次商談後落實,帶有一點自傳的意味。整套劇的情緒都在強烈的陰暗調子中,掌控中無出路的情緒。導演之一、知名音樂人龔志成表示,這種情緒也是許多人的生存狀態:「現代人的情緒經常帶着荒謬感、無力感。」

演出以一個被父親掌控着人生的男獸醫William為中心,「William就如父親掌心的一尾魚,雖然被他操控着,但離開了他掌心還是會死。劇中有很多他內心的掙扎、恐懼和恥辱等負面情緒。這種複雜轉折的情緒在他父親死後,是否就能得到釋放?」長年的負面情緒已經深埋體內,到底如何可以追本溯源,解開重重心結,得到自由?

提攜後輩

龔志成近30年的創作都是獨自創作和表演,兩年前想到要製作一個融入現代劇場概念的新歌劇,也不想再以自己為創作中心,於是他這次與李鎮洲聯合導演,自己則轉到製作人和副導演的角色,製造機會提攜後輩,「我是扮演戲劇和音樂之間的橋樑」。

古典音樂和作曲訓練出身,他對傳統西方歌劇有不少意見:「很多時候在歌劇中唱歌的人不懂做戲,而且音樂佔最重要的位置,而我則受現代劇場影響,希望能把歌與劇分開。」演出有三種表演在同時進行:室樂團的演奏與男女高音的演唱,戲劇的演出以及抽象的形體表演,三者穿插交錯,互相呼應,成為豐富的聲音景觀。

而更特別的是,這次是一個全以廣東話唱的歌劇,也為本地罕見,廣東話有九聲難入詞,因此他們都是先寫了詞才配樂。「廣東話的音樂總是以廣東流行曲作指標,其實是很有問題的。過去數十年的廣東流行曲多是先有旋律再有詞,但旋律都是某種形式的旋律,結果只形成了某種形式的歌詞,這次我們的創作沒有受旋律限制,而且文本先寫成於歌,感情已經被決定,音樂可更為天馬行空。」

劇外劇內

劇中並沒有William的出現,三個演員也只是分別飾演其父母和女友,只透過男歌者唱出其心情,女高音則擔任敍事者或其他角色的代言,但歌者皆只唱不演。劇中並沒有明顯的時間線,時空不斷交錯,集中呈現每個角色的生存狀態與狀況。形體表演者松島誠則沒有對白,只是從聆聽音樂和感受演員身上的能量,對此作出反應。「他是一個演繹者,就如一個靈魂般進進出出。觀眾與舞台的距離遠,松島誠則是在中間的位置,兩者都是在觀察這個劇,只是他在劇外又在劇內,是一種有趣的表演模式。」

作為本地音樂劇場的先行者,龔志成向來喜愛突破不同形式的界限,把各種形式糅合在同一個演出中,而這次演出除了一般室樂團的樂器組合,也加入低音提琴及電結他,增添當代的感覺。「對我來說歌劇只是某種表演模式,只是看情況用什麼聲音和樂器。我一直都想嘗試創造不同的表達形式,喜歡的東西都是把不同元素糅合在一起,不太有興趣創作純音樂的作品。」年底他將推出另一個演出,將粵曲、電子音樂、形體表演與畫廊空間混合,觀眾可在其中穿梭。「現代藝術就是需要解構和再建構,這次演出也是同樣,先解構傳統語言,再用現代模式重組。」創造一種新的形式,才能更貼切地表達當代人共有的情緒與狀態。

[email protected]

撰文:卡夫卡

《掌心的魚》與人性中被壓抑的負面情緒有關。

演出中音樂、戲劇、形體表演將會分開,又各自交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