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宏觀分析 | 2015-09-17 05:00

陸庭龍

貨幣貶值 沒有贏家

放大圖片

8月31日英國《金融時報》有一標題為「Global Trade Damaged by Weakness in Emerging Market Currencies」的報道,揭示一個令人憂心的趨勢,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大幅度或競爭性貶值後,沒有對出口貿易有明顯的推動,也沒有擴大市場的份額。《金融時報》所作的研究,比較107個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發現在貨幣貶值後的出口貿易,絲毫沒有增長,反而新興市場貨幣兌美元每貶值1%,入口貿易便下跌0.5%。

貨幣貶值打擊入口貿易

無獨有偶,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師Stephen Jen,現為對沖基金經理,在9月初的一個訪問中指出,年內貨幣滙率下跌的國家中,普遍地經常賬戶口出現赤字的情況,貨幣貶值愈大,經常賬赤字的惡化比率亦最高,例如巴西、南非和墨西哥,澳洲、新西蘭、新加坡、台灣等國家的8月份經常賬也有相同情況。

筆者有一位做出口貿易的朋友,訴說他現在的經營情況較2008年金融海嘯時更差。當時的美國經濟恍如末日,慶幸朋友已開拓南美洲及一些新興市場國家,遂專攻這些市場,生意額力保不失之餘,還有輕微增長。今年是過去幾年內最惡劣的日子,新興市場的訂單幾乎全部消失,原因是所有貨單都是以美元計價,南美洲國家及一些新興市場的貨幣大幅度貶值,國內縱有需求,但這些地區的入口商卻無法負擔買入美元的滙價,而本土消費者對海外產品的購買力嚴重萎縮。

新興市場支持全球增長

出口及入口貿易皆是世界貿易的核心組成部分,新興市場入口下挫,世界經濟隨之下滑是必然的。類似的情況在1997至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和2001至2002年的阿根廷危機曾出現過。根據Oxford Economics和BCG Analysis的分析,新興市場經濟體在這輪後金融海嘯的復甦中,佔全球經濟增長約60%。

以此推論,如果人民幣貶值的目的是增強出口產品的競爭性或改善經濟困局,所引起的麻煩將更大。自年初以來,中國的出口數字是單位數字下跌,而入口數字則是雙位數字下跌。

潛在危機變得愈來愈大

如果人民幣貶值是隨機性的選擇,只是針對IMF對人民幣滙率缺乏彈性的反應,以增加人民幣被納入SDR的機會,對世界貿易的影響會否少一些呢?答案似乎是否定的,因為不管人民銀行實行人民幣貶值的原因為何,只要滙率走勢偏向一方,所引起的市場心理預期是一股勢不可擋的力量,中國如果犧牲外滙儲備來力挺人民幣,代價是非常巨大的。

中國人常說很多事物是相生相剋,為了解決金融危機和增長衰退,美國、歐洲、日本、中國及其他發達國家不斷以量寬貨幣政策來應對,以致全球流動性泛濫,金融資產價格一波又一波地被推高,但問題沒有解決,潛在危機反而愈大。貨幣貶值是全球QE衍生出來的結果之一,卻也克制了全球的貿易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