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宏觀分析 | 2015-08-27 05:00

陸庭龍

投資A股市場 時機難捉

放大圖片

自8月20日始的4個交易日,上證指數累計跌幅22%,正當環球金融市場陷於惶恐不安之際,中國人民銀行在8月25日傍晚,宣布降準減息的措施,貸存利率分別下調0.25%至4.6%和1.75%,所有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下調0.5%,針對三農貸款的金融機構如農村合作社等額外再降低0.5%的準備金率。此外,汽車貸款類別的準備金率降低3%。

貨幣政策本是王道

消息公布後,曾經一度令恒生指數夜間期貨上升800多點,歐洲各大股市的升幅亦達4%,美國標普500指數早段完全收復前天的跌幅,上升60點,可惜尾市由升轉跌,以低於前天收市價20點告一段落。

貨幣政策本是最王道的救市手段,2008年金融海嘯後的美國聯儲局使用過,最終讓美股三大指數在數年後創出歷史新高;歐洲央行也是用寬鬆貨幣政策來挽救希臘引發的歐債危機,至今仍在操作;日本央行亦在3年前加碼推出QQE政策,以極端的貨幣政策來刺激日本經濟陷於通縮的困境,效果是日經指數翻倍的上升。美國、歐洲和日本央行的貨幣政策儘管刺激不了經濟增長,卻成功令金融資產價格如債券和股票衝上雲霄。

中國人民銀行在去年11月降準減息,可惜A股的牛市只維持了一段短時間,滬深兩地的股市自6月中以來下跌40%以上,一些在創業板或新三板的股票跌幅更達80%,現在A股的投資者只想脫身,輸少當贏。很多人關心不外乎是人民幣還會調低多少,及A股還有多少下跌空間?

時機不對的後果

筆者認為指責中國輸出股災的評論太抬舉了。中國無疑是全球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對世界經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但這次環球金融市場大震盪的元兇其實是美國聯儲局、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實行QE的後遺症,資產價格在金融海嘯後的去槓桿化還未完成,反而歐洲央行及日本央行前後加碼量寬,潛在風險不斷增加,當中國最後加入QE俱樂部時,由於資金投放於股市的槓桿太多,股票的市盈率處於超現實的水平,這個資產泡沫最終自爆。

這次A股股災是時間上的錯誤預期所致,一是內地以QE政策激活股票市場的時間落後於形勢,處於聯儲局即將進入第二階段退市之際,成為了壓破環球QE政策最後一根稻草,令投資者信心崩潰。第二是A股的牛市壽命太短,令資金不能逐步撤離而是被突然蒸發掉,產生資金鏈斷裂的骨牌效應。第三是8月11日人民幣滙率貶值完全不在市場的預期時間表之內。

我們都沒有水晶球,但投資切忌人云亦云,需要獨立思考。當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股市在3個月內下跌40%,人民幣亦下調約4%,A股的市值較年初便宜一半,價值總會浮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