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2015-08-07 00:00

教育講論 賴得鐘

增加通識科資源 對抗兩極化加劇

放大圖片

 在2013年第二屆中學文憑試放榜後,筆者曾撰文指出通識科成績呈兩極化發展。轉眼兩年過去,第四屆文憑試放榜,取得第5級或以上的比率佔10.5%,比首屆2012年的7.7%高出2.8%。另方面,未能取得及格 (第2等級或以上)的考生比率亦增加,由2012年的9.2%上升至12.8%。

上述情況更趨嚴重,政府是否坐視不理?

今屆文憑試通識科,取得第5級或以上的比率佔10.5%,持續上升至比首屆2012年的7.7%高出2.8%。這是可喜的趨勢,顯示老師和學生對於課程要求的掌握已日漸成熟,反映在考卷上的作答質素亦不斷提高。回首開科初年大家仍在摸索階段,老師非常積極參與教育局、考評局及各教師專業團體的培訓活動,大學裏和通識有關的文憑、碩士課程也必然爆滿,奠下了穩固的基礎。

近兩年本科更加在質和量兩方面均有長足發展。在質的方面,除了前述般在考試成績方面有所進步外,老師亦不斷與時並進。首兩屆不少老師努力鑽研應付考卷中不同題目類型的方法,並已有所成。從考評局的報告及考生樣本可見,學生對於多角度思考、比較及評估準則的釐定、不同方面和程度之影響的衡量等等都已視為常態。

作答質素提升

近兩年不少學校更開始由具體議題入手,從閱讀、整理時事議題出發,以提升學生作答時列舉例子的質素。固然論證質素有高低之分,但與坊間政客批評本科政治化的說法相反,上述思考方法與習慣正是讓年輕人客觀、邏輯、兼聽而抗拒民粹式激進行動的最佳方法。可說作為考試科目和公民教育兩方面,憑老師的不懈努力,已足確立通識科作為必修科的重要性。

量方面單以通識科獨立專題探究題目來看,其多元性更是驚人。本會早前收集了約六家學校共1460個題目,其中555個題目 (44%)探究範圍涉及兩至四個單元。可見大多考生均作跨議題、跨單元探究。說通識科缺乏內容的批評是對現況的無知。

但另一方面,未能取得及格(第2等級或以上)的考生比率亦持續增加,由2012年的9.2%上升至12.8%(包括U級和第1級),4年間升幅近四成。這反映弱勢學生支援不足,追不上其他考生的進步速率。對於教育局及考評局在3月底提出建議來紓緩學習差異問題,本會對當局有此承擔表示讚許;然而本會對局方改革持反對立場,只因以考卷形式改革不得其法而已。因為正如本會顧問之一、資深通識老師何滿添校長所說,考評只是量度工具,問題的核心在教學,而改善教學則在於資源投放。

宜投更多資源

事實上照顧弱勢學生最直接並證實有效的方法,包括小班教學、課後個別輔導、老師有更多空間備課及評改課業時能多寫評語,都可以透過政府對通識科投放資源,例如取消因縮班而收緊校內教師編制、把學校聘請教學助理的撥款常規化,以讓老師能專注備課、評改和作出個別指導等,都是刻不容緩的支援措施。

由於學童人數下降及自願縮班,學校所能動用的資源卻不增反減。由於縮班不少學校已開始有解僱老師的壓力,老師及教學助理被逼轉行,政府以往投放的教師培訓津貼一筆勾銷。更重要的是學校由以往分組中班教學改回大班教學,由通識科抽取人手資源往語文科,令弱勢學生更缺乏支援,雪上加霜,通識科成績兩極化只會持續惡化,而今年還只是解僱潮的開始。

香港社會的功利主義已足詬病,但其短視性更令人咋舌。政府可動輒以百億計投放效益未明卻連年超支的基建,說是為未來投資,但教育是為未來更徹底的投資,是人人都會說的常識,政府卻吝嗇每年一兩億元讓學校聘請老師和助理來提升效能。(還未提到為本地大學生提供的職位)香港社會這一種膚淺的「看到摸到才是寶」,認為只有鐵路、大橋才值得投資,較隱性卻更重要的教育投資則置若罔聞的價值觀,諷刺地正是通識科希望扭轉的公民教育目標。

撰文:賴得鐘

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主席

 

教育版徵稿

《信報》教育版誠徵來稿。學校校長、老師可投稿「校長開壇」、「老師陣地」,文章約為800字;學生可投稿「貼堂」、「學生樂園」,畫作需要撰寫100字介紹,而文章約為800字;至於各教育界資深人士可投稿「教育講論」,文章約為1200字。來稿請註明有關投稿欄目、聯絡方法,以及所屬學校或教育機構,並電郵至[email protected]。本報有最終採用權。

 

開科初年,老師非常積極參與教育局、考評局及各教師專業團體的培訓活動,奠下了本科成績進步的基礎。

近兩年不少學校開始由具體議題入手,從閱讀、整理時事議題出發,以提升學生作答時列舉例子的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