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保險 | 2013-01-18 05:00

李滿能

退休後財務需要 不可低估

新年伊始,這個新專欄將會在未來日子向大家闡述一系列與財務保障有關的課題,同時介紹保險業的最新發展趨勢。

隨著近期強積金半自由行實施,多少退休保障才算足夠再次成為城中熱話,同時喚起市民對退休前財務規劃的重視。顧名思義,退休前規劃是指踏入退休階段前的準備安排。這個階段的規劃涉及四個重要支柱:財務規劃、醫療保障、危疾保險及心態準備。

先談財務規劃,退休是人生另一新階段的開始。但大家不要忘記,退休後沒有工作入息之餘,卻要繼續支付生活開支,而強積金供款只佔僱員收入的10%,並不足以讓市民過無憂無慮的退休生活。

及早籌劃 善用複息效應

按日本厚生勞動省2011年的數據,香港男女壽命分別達80.5歲和86.7歲,排名全球第一。我們於60或65歲退休後,尚有20甚至30年的生活開支需要早作準備。所以,市民應該及早開始退休的財務安排,例如趁年輕時購買儲蓄壽險,可以累積更長年期的本金,讓利息不斷滾存,越能提高儲蓄金額。

假設黃先生30歲開始每月定額供款作投資,每月6000元,只要供款6年左右,其本金每年取得近一成的回報,55歲時已經可以取得約300萬元的金額,如果推遲供款年期至38歲才開始,黃先生每月供款6000元的年期就要較由30歲開始的多近1.5倍,即投入更多本金,花費更多時間才可在55歲取得相同金額。為防通脹終有一天重臨,蠶食貨幣購買力,及早開展財務準備極為重要。

年金計劃 穩定入息保證

這方面,保險公司的儲蓄壽險、投資相連壽險及年金三類產品,都可以在財務規劃上協助做好退休準備。前兩者在香港較為普及,儲蓄壽險的投保人只要定期供款,期滿後可一筆過取回保證溢利,以及俗稱期滿紅利的非保證溢利。至於投資相連壽險兼具保障及投資性質,供款用作購入不同的投資項目,包括保守的貨幣市場基金或債券基金,以至較進取的股票基金甚至商品基金,惟回報並非保證。

相對而言,年金計劃專為退休入息保障而設計。這類產品並非一次性發還累積利益,而是定時派發指定入息予投保人。不同保險公司年金的產品各有不同長短的供款期,有最新推出的產品只需供款短至3年,然後開始收取長達15年的入息,且可選擇以固定或遞增方式派發,更可按需要延長或縮短入息期,讓退休後的財務安排更具靈活性。

這類年金產品過往在香港並不大普及,相信與人口老化問題尚未受到重視有關。然而,隨著近年港人越來越長壽,退休保障需求增加,加上銀行利率長期低企,保險公司亦配合推出嶄新產品,未來年金產品在香港將轉趨活躍。為退休後生活未雨綢繆,大家應該多加留意。

除了財務規劃之外,退休後的醫療保障同樣重要,下次再跟大家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