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議局主席劉業強早前提出政府應考慮將鐵路沿線的鄉村土地改劃為「住宅」用地,得以發展為多層大廈,這類有幾百年歷史的鄉村在規劃及基建方面較差,若能夠透過規劃重建,可改善環境及村民生活。
鄉村重建可以由官方或私人發展商主導,若是由官方主導,就涉及到政府的搬村政策,通常是該村落位於工程發展地段或新市鎮發展地點。前者例子有萬宜水庫及船灣淡水湖工程,新市鎮例子有青衣新市鎮及荃灣新市鎮。筆者曾參與萬宜水庫及青衣新市鎮搬村計劃,可以與讀者分享這方面情況。
搬村是一個十分龐大複雜及長時間的程序,一般來說,政府都是盡量避免,因為不是引用收地條例收地,照價賠償就完事。首先,要在當區理民府成立一個搬村專案小組,由地政經驗豐富的官員領導,需要與村民進行長時間的磋商談判,很多時談判至深夜,因為村民日間要上班,晚上才開會,談判包括搬村及賠償細節。例如要覓地重建新村,過往都是在鄉郊開闢新土地,重建三層高鄉村屋以安置村民。但亦有村民放棄以往的農耕生活,而選擇安置在市區內,前者有大嶼山石壁新村,荃灣關門口村等,後者有大埔墟六鄉新村及西貢市萬宜新邨等,都是市區常見的多層大廈。
賠償方面,如在鄉村內有一分屋地(435方呎),就可以分配一個政府建成的住宅單位,如果村民在名下有數個屋地地段,就可以分到數個住宅單位。此外,如新住宅單位在搬遷時未建成,村民可以有租金津貼在外面暫時租屋居住,另有搬遷津貼以資助搬遷,以及有躉符津貼,讓村民在搬遷時有宗教儀式,以安定先祖及令村民安心搬遷,再加上農地與農作物及祖墳等的賠償,所以村民獲得的賠償是相當優厚。另外村內的祠堂、廟宇、土地、伯公,村口的牌樓等亦都由政府出資在新村內從新安置,務求新村環境接近舊村的面貌。
1972年筆者在西貢理民府參與萬宜水庫的搬村工作,從接觸的村民了解到年紀大的村民已數十年居住在寧靜的偏遠鄉村環境,不大願意搬出市區居住,但年輕一輩則期望收取賠償在市區或外國過新生活,當年在西貢沙咀村內,見到因搬村從外國回來的村民,帶同一家大細及外籍妻子,住在無水電,無電話,道路不通,極偏遠的鄉村,可見搬村要村民離開世代居住幾百年的家園,是極重要的事情。
搬村村民雖然有優厚的賠償,但村民亦有不少損失。首先是年紀大村民,不習慣市區生活,會影響他們的健康及壽命,曾有研究村民搬村住在不同環境對他們的影響,研究對象是大嶼山石壁水塘已搬村的村民。一部分村民在石壁附近重建村屋居住,繼續過鄉村生活,另一部分搬出市區居住,研究顯示繼續住在鄉郊的村民比較快樂健康,而搬出市區的村民有不習慣市區生活的情況,加上村民不再從事農耕,游手好閒,無所事事,若染上賭癮,不善理財,很快就會花去賠償金。另一個對村民非常大的影響是,在新村地點不可以再有申請丁屋的權利,他們下一代的丁權基本上政府不再認可。
蘇振顯
蘇振顯測量師行董事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