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1月11日是內地各網絡購物平台促銷的大日子,然而,網上銷售競爭愈趨劇烈,以及消費市場多元化發展,近年不少平台和零售商相繼提早開闢「戰線」,力求搶佔先機。例如今年幾家主流電商平台於10月20日便啟動「雙11」購物節預售,似乎正慢慢與傳統旺季「金九銀十」銜接,日後或進化為橫跨3個月的「購物季」。
今次屬內地疫後首個「雙11」,儘管宏觀經濟仍欠理想,但受惠於低基數效應及報復性消費,估計銷情會不俗。事實上,按網上銷售通報數據,以至相關消費報告,普遍預示今個「雙11」不太冷。
全球諮詢公司艾睿鉑(AlixPartners)在今年9月30日到10月7日以線上問卷方式向超過2000名中國消費者進行消費模式調查,並發布了「雙11」年度調研報告,指出近半受訪者表示2023年的支出將較去年有所上升;其中62%更透露這趟「雙11」消費預算不低於3000元人民幣,按年多一成一。艾睿鉑推算,總開支甚至比去年增加18%,升幅幾近是2021至2022年的3倍。
若果今年網上銷售一如預測,是否代表內地消費信心「復常」,且經濟增長將再次有加快勢頭呢?同樣根據艾睿鉑報告,內地民眾購物心態或偏好,一般傾向尋找性價比最高的產品,漸呈「理性消費」。換句話說,消費者對價格敏感度提升。始終經濟放緩和失業率高企,購物變得謹慎是理所當然,在「雙11」減價促銷下,刺激消費意欲屬預料之內。
此外,內地消費模式由實體轉移至網上愈趨明顯。據彭博資料,2017年內地網上消費僅佔總銷售額約一成半,短短5年間,去年該比例已攀至27.2%,成為全球之最!不過,網絡所得可能是實體之失,整體銷售若無法重拾較快增長,推動宏觀經濟便少了一頭「馬車」。
如果想要觀察內地零售前景,可參考內地家庭新增儲蓄。附【圖】所見,2006年以來中國家庭新增儲蓄穩步上升,去年更逼近18萬億元人民幣,刷出紀錄高位;2023年首9個月也超過14萬億元人民幣,按目前速度,全年繼續破頂不無可能。中國家庭累積龐大儲蓄,某程度反映民眾消費意欲不大(預留較多流動資金),若數據高企並持續快速增加,整體零售便難有顯著及持久的復甦。
當然,今年金九、銀十、雙11零售銷情尚算理想(不包括住房),或多或少對個別股份如小米(01810)帶來一定提振作用,投資者可從消費行業這方向尋寶。
信報投資研究部
立即試用EJFQ 盡覽獨家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