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9月6日 即巿股評 港股直擊

【跨市博弈】哪家香港免費電視會成未來大贏家?

隨着電視廣播(00511)公布中期業績後,全港有經營免費電視台的三家上市公司已全部公布了業績。回顧該三家免費電視及媒體業務過去三年(2019年、2020年、2021年)上半年的營業額分別為:TVB(12.3億、5.6億、6億)、ViuTV(1.27億、1.3億、2.6億)、開電視(3.8億、3.34億、2.9億)。

從上述資料顯示,三家免費電視台上市公司的於去年皆受到疫情影響,營業額急劇下降42%,今年雖然有回升,但是未完全回復前年的情況。

當中受影響最重的是電視廣播,2020年半年營業額按年急跌54%至5.6億元;有線寬頻(01097)的開電視則稍降約 11%至3.34億元;不過,電訊盈科(00008)的ViuTV則不跌反升2%至1.3億元。

至於今年,整體來說確實是有所反彈,惟有線寬頻的總收入卻下滑13%至2.89億,但他們指出香港開電視廣告確實有改善,電視廣播的廣告收益有約31%的反彈,但由於中國合拍劇的進度受阻,收入下降,才導致升幅放緩。

至於電訊盈科明顯是受惠於獨特的本地內容節目及以越來越受歡迎年輕人歡迎的偶像 MIRROR,吸引新增及現有廣告客戶增加投放,其中廣告收益劇增66%至1.86億元;惟從純利增量來說,電視廣播仍然是最多。

個人觀感來看,ViuTV最成功吸引新的電視觀眾,香港開電視則相信不多。之前已有報道顯示,TVB廣告略有減價,至於 ViuTV則能夠大幅加價;換句話說,ViuTV的表現是遠遠跑贏其他對手,至於TVB以犧牲價格換市場,明顯是不可持續,除非能夠結構性改變廣告的吸引度,否則難以扭轉市場分額的流失。從過去兩年的表現來說,整個本地電視市場其實是萎縮中,因此電視台只是苦苦經營,難言是一個很好的行業。

當然,TVB 財務情況較為穩固,加上外購劇集銷售收益及網絡穩固,仍貢獻穩定的收益。免費電視有嚴重虧損,仍有時間解決問題,但電訊盈科本身有強大的電訊及寬頻子公司香港電訊(06823)支持,加上業務轉好的勢頭甚佳,所以可能有望成為增長動力。至於有線寬頻雖也有電訊及寬頻子公司支持,但盈利情況遠遠不及電訊盈科,加上多年嚴重虧損,財務已嚴重透支,近年需不斷集資支持,能夠捱到甚麼時候值得疑問。

ViuTV近年致力打開年輕人市場,利用 Mirror及Error男團作代言人推動廣告收益,並致力增加藝員數量及內容質素,加上大股東李澤楷財技甚妙,可以分拆OTT業務在外地上市,並反過來向ViuTV採購電視節目,把分拆上市公司得來的資金,購入ViuTV內容,除可增加收入外,亦可推廣Mirror及Error男團至亞洲,擴大受眾,令廣告收益進一步提高,並把免費電視業務發展進軍亞洲,劍指TVB過去非常成功的模式,其理想甚為宏大。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從其資源分配於網購則略欠動力,旗下支付系統Tap&Go曾出現不穩定的情況,也反映該支付系統的資本開支不足,這將會大大影響網購的客戶體驗。

至於TVB的收費服務 MyTV Super卻呈敗象,最近已把重心轉至網購。除了與利亞零售(00831)的 Fingershoping 和自有的 BigBigChannel 合併外,也和香港寬頻(01310)合作成立 Home+,最近也和旗下持股 29.9%的邵氏兄弟(00953)收購網店士多的股權,成功把貨物流、物流系統、電視渠道,商家系統的資源整合,如果能夠把這幾項資源產生更大的協同,不排除也可以開拓一個新的發展空間。

有線寬頻方面,由於資金不足,所以只能較大地削減員工及採購成本,加上連同邱達昌旗下的遠東發展(00035)和卓悅(00653)建立銷售關係,準備進軍網購業務,並轉型較穩定的老年人市場,又同時加強與中移動(00941)合作,經營增長潛力更大的數據中心,以圖減少對電視業務的依賴,縮減經營虧損。

無奈地,在一個萎縮的市場下,尋求逆勢增長的難度非常高,只能集中某部份力量、減低不必要的虧損才可尋得方向。惟從目前各家電視台的經營數據來看,暫時仍未有一套新的成功獲利模式。至於網購模式則未有電視台可以成功,而收費電視更是投入大,但卻未必能夠獲得等比的回報,暫時仍只是一地雞毛。

參考TVB過去幾十年的經營模式來看,似乎把節目外售,把文化向外輸出才是王道,而「黃Viu」OTT在亞洲區的訂閱數目能夠打敗Netflix成為東南亞地區第二大的串流服務,未來可否打破TVB壟斷的局面,似乎最值得令人期許。

家族辦公室投資經理

徐立言(本欄每周逢一刊出)

www.facebook.com/hsulylab/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