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3月7日 時事脈搏

港大團隊耗時十載 研究日軍戰時在港軍事遺跡

行山熱門勝地上水鹿頸,一處離地約120米高的小山丘上,錯落分布大大小小共13個用作抵禦敵人的機槍堡,連同一條戰壕和一個儲水糟,雖然長期被茂密樹木和野草遮蔽,荒廢數十年毫不起眼,但保持完好,記載着日軍佔領香港三年零八個月的歷史。港大一支研究團隊過去10年以山丘作研究場,考證機槍堡的設施和建築特色,並推斷這個大型防禦建築群是日軍於1943底至1944年初建造,用來對付本地的抗日力量,而非為應付來自大鵬灣的盟軍登陸反攻。

按古物諮詢委員會資料,鹿頸小山丘上有12個機槍堡及觀測台,估計建於日佔時期即1941至1945年,構築物屹立於高山之巔,眺望沙頭角海,視野開闊。2009年評為二級歷史建築,委員會網頁未有具體指明機槍堡由日軍建築,但提到區內部分居民曾被迫參與建造;並據說修建這些構築物,是為鞏固邊境防衞,抵禦聯軍試圖由新界東北部進侵香港。

研究團隊上周三(3月3日)帶領傳媒登上鹿頸小山丘探索日軍在港建設的軍事遺跡,選擇當天,基於認為這個大型機槍堡的出現源於1943年3月3日在鹿頸南涌村發生的一場激戰,當時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港九支隊與日軍開火,縱隊成員死傷和被捕,事件後日軍便在鹿頸興建防禦設施,疑是監察及狙擊出沒在當地的游擊隊,故推測建築群建於1943年底至1944年初。團隊亦從多角度分析,機槍堡應由日軍建造,包括戰前殖民政府防衞檔案中未有該等建築的紀錄、東江縱隊文獻中未有提及這些防禦工事;歷史學家高添強所作的評鑑中提到,鹿頸一帶村民憶述於日佔期間,他們被迫幫忙日軍建設槍堡群與觀測站。另外,從建築角度看,槍堡群具有凸出簷蓬,加上室內高度和牆身厚度均顯示非英軍的設計。

時日久遠,機槍堡已隱蔽於樹林之中,近年因有研究團隊「進駐」才撥開樹木和野草,記者採訪當天由鹿頸山腳下士多旁邊的梯級出發,繞過防落石的鐵絲圍網,沿陡斜的小徑往上行,途中需拉繩而上。研究團隊2009年首次「登山」做初步測量,2010年開始在地圖上標示槍堡、戰壕位置,並將2米深的儲水糟標記為「井」,作研究之用。

團隊找到的槍堡群,從東北方最大的槍堡開始,順時針依次提供編號,總計發現7個較大槍堡和6個小槍堡(亦稱衞星槍堡),部份大槍堡可容納一支10多人小隊。

帶領研究團隊的港大建築學院房地產及建設系教授黎偉聰推斷,其中編號為7的槍堡內櫳空間特別大,有3個機槍堡窗口,亦僅此槍堡有供軍官用的瞭望台,估計是指揮中心或觀測站。他又指6個衞星槍堡僅能容納一人,窗口射角很窄,猜測日本守備軍(陸軍)只能觀察和控制有限的火力作打擊。團隊估計,整個建築群足夠容納100多名士兵。

黎表示,當年本地抗日力量促使日軍守備隊於日幕途窮之時,仍耗大量資源,甚至徵用不少原居民構築鹿頸和其他槍堡群,「可以見到當時游擊隊對佢哋心理上威脅幾大。」

「新界鹿頸槍堡及觀測台」雖位於郊野公園範圍內,但地處偏僻,加上雜草亂樹叢生,令這個具規模的日軍軍事遺跡令遊客難以造訪。研究團隊及香港抗戰歷史研究會會長吳軍捷均建議政府,認真重視及復修香港保衞戰與日佔時期的軍事遺跡,並在鹿頸山崗下設小型博物館、興建吊橋通道和新的上落山小徑,以及在槍堡和戰壕上加裝二維碼,讓公眾更容易了解本地游擊隊東江縱隊先烈如何在黑暗歲月中奮勇抗敵的歷史。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