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銀中國汽車行業研究主管鞏旻指出,內地消費者對買車的取態是愈遲買愈便宜。如何擺脫消費者對汽車售價通縮的預期,從而讓消費者更願意及時購車,並平衡整體汽車市場的供求關係,他認為是中國政策制定者需要研究的問題。
談到中國的新能源車購車補貼,鞏旻估計去年有關措施大約產生了200萬部汽車需求。由於內地購車補貼今年繼續實施,且補貼時段覆蓋全年,因此他估計理論上今年補貼所產生的購車需求應較去年更大。
鞏旻補充指,新能源車補貼原意是「撫平」周期性需求,在需求不好時提供補貼有助刺激需求,反之亦然。然而,於實際操作而言,新能源車補貼往往導致旺季疊加了更強需求。
展望未來,鞏旻料新能源車今年底的價格環境會較佳,因內地新能源車購置稅2026年起會由免徵轉為減半,在消費者預期車價明年開始會有通脹之下,不排除新能源車需求今年底會轉強。不過,但由於保護主義抬頭,他料中國今年汽車出口增速可能放慢。
另外,鞏旻指中國由燃油車過渡至新能源車的過程當中,造成了合資車企生產的燃油車產能過剩的問題。他預測,合資車企或西方車企在中國的合資夥伴,產能壓縮空間達到1000萬部。
市場預期中國汽車行業未來會出現大規模整合,最終只餘數間車企繼續生存。鞏旻同意中國汽車行業會經歷整合,惟認為車企仍有不同生存方式,因此實際被淘汰後所剩的中國車企,數目或會多於市場現時所預期。他估計至2030年左右,中國仍會有10到12家具規模的中國自主品牌車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