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4年11月29日

財政司司長及中聯辦副主任親臨主禮 上市公司精英雲集高峰論壇

日前,粵港澳大灣區上市公司聯合會在香港四季酒店舉辦首屆「粵港澳大灣區上市公司高峰論壇」,政界、專家代表及上市公司領袖逾300人參加,共同探討「推動內地優質企業赴港口上市及A+H股雙重上市」、「香港如何做好『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吸引更多國際資本」和「助力內地企業赴港設立國際總部借港出海,構建高水準大灣區互聯互通」等核心話題,代表性強,參與度廣。

粵港澳大灣區上市公司聯合會創會會長許國偉博士(左二)及創會主席鍾學勇(右一),陪同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中間)、中聯辦副主任祁斌(右二)和全國人大常委兼立法會議員李慧瓊(左一)等主體嘉賓,一同主持高峰論壇開幕儀式。

論壇榮幸邀請香港特別行政區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副主任祁斌,以及全國人大常委兼立法會議員李慧瓊親臨主禮,並聯同全國政協常委及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港交所董事總經理兼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粵港澳大灣區上市公司聯合會創會會長許國偉博士及創會主席鍾學勇為高峰論壇致辭。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迅速。截至2023年,大灣區GDP已經超過14兆元人民幣,佔全中國GDP的11%,共有5,000家上市公司在區內活躍,是全中國最具活力的經濟區域,越來越多內地企業來港上市,希望能藉助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平台,吸引更多國際資金,促進業務持續發展。有見及此,中國萬天控股(1854.HK)董事局主席許國偉博士,聯同副主席兼行政總裁鍾學勇,於2023年5月成立粵港澳大灣區上市公司聯合會,這條綠色產業鏈上雲集了100多家港股、A股及美股的上市公司、頂尖企業家及專業人士,為有意赴港上市的內地企業尋找適當的資金、人才、專案和資源,以ESG、產業併購和IPO為「三駕馬車」,助力上市公司實現「高價值、高產值、高市值」三個高品質發展目標。

本次粵港澳大灣區上市公司主辦的高峰論壇活動,設置了三場圓桌討論,旨在助力內地企業赴港設立國際總部及「A+H」股雙重上市、借港出海,共探香港、大灣區發展的無限可能。

在第一場圓桌討論中,針對「推動內地優質企業赴港上市及A+H股雙重上市」這一主題,許國偉博士談及內地企業A+H股雙重上市時,將要面對包括合規( compliance)在內的眾多挑戰,但這將有助內地上市企業更健康地長期發展,對於內地上市企業以至全世界來說都是好事。他強調,粵港澳大灣區上市公司聯合會旗下擁有三十個專業委員會,當中的會員充滿在國際資本市場主理ESG和IPO的經驗,有助內地企業加速透過香港把業務國際化,走進國際市場。

在第二場圓桌討論中,針對「香港如何做好『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吸引更多國際資本」這一主題,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副局長陳浩濂談到,滬深港通在2014年推出的時候,平均每天的交易金額大概是60億元人民幣,到了今年首十個月平均每日交易額已經超過1360億元人民幣,升幅是大概是二十三倍。他續稱,如果細看每一個基金之內,投資A股市場的股票裡面的,超過7成的國際投資者也是透過滬深港通去內地的。他又指,港股通在2014年推出的時候,平均每日的交易額只有9億港元左右,到了今年首十個月,平均每日交易額已經是440億港元,升幅大概四十六倍,有關數據都是反映香港的一國兩制優勢,透過互聯互通把外面的資金引入和內地的資金引出。

鍾學勇強調,內地企業非常需要香港的國際性法律制度,特別是其海洋法體系,並且香港擁有大量法律、金融、會計等專業人才,能幫助內地企業更安全地「借港出海」,打入國際市場。

在最後一場圓桌討論中,針對「助力內地企業赴港設立國際總部借港出海,建構高水準大灣區互聯互通」這一主題,鍾學勇強調,內地企業非常需要香港的國際性法律制度,特別是其海洋法體系,並且香港擁有大量法律、金融、會計等專業人才,能幫助內地企業更安全地「借港出海」,打入國際市場。他表示,內地企業透過香港這個平台出海,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回來。內地企業出海後能使資金、人才、資源回流,賦能香港、大灣區和內地發展,讓上市企業和香港、內地實現雙向奔赴。在未來,內地企業「出海」的趨勢中,香港仍有重要角色,而他認為香港方面可繼續促進與內地城市之間的資本引進和結算,強化為在港內地企業出海的金融服務支持,以及深化香港與內地城市的超新科技合作,吸引內地科技企業到港上市。

論壇也正式啟動「香港-粵港澳大灣區上市公司總部最佳選擇」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上市公司聯合會ESG、產業併購、IPO「三駕馬車」以及「100+粵港澳大灣區上市公司借港出海聯盟」,期間頒發了大灣區上市公司ESG100綠色發展五項大獎,即「年度突出價值獎」、「年度傑出貢獻獎」、「年度環境守護獎」、「年度企業管治獎」和「年度最具潛力獎」,共有120餘間上市公司獲獎。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