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6月6日

【信報月刊】醫專育才30載 —— 梁嘉傑:擁抱改革也要擇善固執

【本刊特約記者幸瑜、本刊總編輯鄧傳鏘】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不少人認為本港醫療制度千瘡百孔,今日要面對醫護流失、中港融合、醫患關係改變,以及人工智能(AI)顛覆等不同挑戰,今年踏入30周年的香港醫學專科學院,究竟如何與時俱進?醫專主席梁嘉傑(Gilberto)、兩位副主席李錦滔(Philip)和周雨發一同接受本刊訪問,不約而同表示:「香港醫療制度當然很多地方需要改善,但也有值得自豪之處,絕對不該妄自菲薄,一口氣推翻所有好東西。」

醫專1993年誕生之前,本港醫生要取得專科資格,唯一途徑是通過外國專科醫學院考試,代價除了所費不菲之外,還要長途跋涉前往當地應考。醫專本身並沒有恒常化的政府資助,但30年來一直堅守「把關者」的角色,培育一批又一批的本地專科醫生人才,春風化雨,迄今產出接近九千名院士,造福社會。

「為了與時並進,我們定期會跟轄下15個不同專科的分科學院開會,討論培訓框架,重新調整有效培訓方法。」主席梁嘉傑本身是神經外科專家,「專科資格需要花6至7年時間,除了考試之外,現正探討如何增加不同階段的在職培訓評核,避免只靠筆試定生死。」

「展望未來,我們除了考試以外,還會增加在職培訓評核,好處是導師和學員在培訓後可以作出即時回饋,實際臨床工作評估(Workplace-based assessment)希望做到學以致用,而非增加工作壓力,反而是把工作表現反映在培訓上。」醫專教育及考試事務副主席李錦滔曾在英國讀書,想過做律師,但長大後發覺喜歡與人互動,遂轉讀醫科,入行頭幾年記得每個病人名字。

「時代在變,香港整體教育制度也跟幾十年前不同了,最明顯的例子是增加了校本評核,因此,醫專也不能墨守成規,為配合業界的教育工作,在職培訓評核只是現代化的其中一步。」醫專一般事務副主席周雨發,是港大麻醉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

醫護人手不足成為整個醫療體系的痛點,不少專科醫生要肩負培育接班人的責任,專科培訓也無法獨善其身,醫專更加任重道遠。早前,立法會通過《2021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容許指定院校畢業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在取得專科資格後,在香港公營醫療機構全職工作5年後可免試取得正式註冊在港執業行醫,醫專對此保持開放態度。

原文請閱6月份《信報財經月刊》

訂閲揭頁版
下載Android揭頁版
下載iOS揭頁版
訂閱印刷版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