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2月1日

【信報月刊】「治未病」由中年開始 李國棟:要當醫生是一家人

【本刊記者李潤茵】無論是富貴,抑或貧窮,生老病死都是必經階段,惟社會環境劇變,近年世代間多談衝突、少談尊重,年輕一代嘲笑長者為「廢老」,不乏將老人家標籤為「負擔」,「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傳統智慧日漸式微。新一任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李國棟醫生接受本刊訪問時,坦言任內最希望就是「扭轉社會觀念,重塑長者價值,促進跨代相處」。

高齡社會

3.3變2,再變1.7,來到2069年,更加是1.4──這些數字代表什麼?就是香港老人撫養率,將會由2019年每3.3名打工仔養1位長者,未來縮減至每1.4名打工仔養1位長者。

「高齡社會」(聯合國定義為滿65歲,佔總人口7%)早已不足以形容香港,隨着長者比例進一步邁向兩成(逾兩成即為「超高齡社會」),「以前說65歲算老,現在是更老的80歲」,李國棟笑說:「我今年都68歲了!」

換個想法,許多港人都懂得於財務上,為退休未雨綢繆,健康何嘗不是?所謂「治未病」就是「預防勝於治療」,「基層醫療貴極有個譜,大部分人現在都是自費,一年四五次也負擔得起;入醫院則不同了,一個大病動輒數十萬,分分鐘是一鋪清袋」。

「一個醫生由嬰兒跟到終老是最理想的醫療。年紀大當然是慢性病,家庭醫生就是最適合,因為清楚你全部病史、生活習慣及強弱項,彼此關係密切,也建立了信任,所以當我診斷話你無病,已足以令你安心回家。」語畢,李國棟不忘鬼馬地補充:「當然我不會亂咁講一個病人有無事!」

萬能醫生

作為李佩材家族第四代後人,李國棟自小受父親耳濡目染──父親李福權早於六十年代,已在太古大廈開診所,「他們的時代醫生是萬能,先父連手術都會做!當年並沒有『家庭醫生』概念,但已經並非頭痛醫頭,而是『全人』(holistic)服務」。

每逢過時過節,父親診所總有病人捉隻雞來「加餸」,「我們唔係貪那一隻雞,而是看重那份人情!為什麼叫『家庭醫生』呢?並非純粹一家人看的醫生,而是已經當醫生是家人之一」。

當醫生是一家人的概念,原來在老一輩醫生心目中已根深柢固。如今,李國棟跟大部分病人都成為朋友,很多起初由媽媽帶來看病,直至成家立室,甚至兒孫滿堂,仍然維持着深厚關係。

原文請閱2月份《信報財經月刊》

訂閲揭頁版
下載Android揭頁版
下載iOS揭頁版
訂閱印刷版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