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5月6日

【信報月刊】榮華藥業疫市求變 第三代舵手:不賺快錢初心不變

在自由行全盛時間,藥房是暴利行業,開到成行成市。榮華藥房由1970年4月於深水埗元洲邨開設第一間店至今,已有30間分店,成為繼屈臣氏和萬寧連鎖店之後香港的第三大藥房。半世紀以來,無論環境如何丕變,榮華一直堅守「社區藥房」的理念,以貨真價實為街坊服務。面對疫情下電商崛起,自由行難復舊觀,第三代掌舵人、榮華藥業集團主席鄭建志(Ken),正致力用兩招改造這間老店。--本刊特約記者鄒頌華、本刊總編輯鄧傅鏘

落戶屋邨的社區藥房

曾幾何時,騙遊客的黑心藥房橫行香港,從業員也落得「藥房佬」的稱號。許多藥房,下一代都未必願意接手,但四十出頭的Ken,卻反其道而行,二十一年前一浸完鹹水就開始接手家業,試圖為這個青黃不接的老行業找新機。

Ken來自潮州家庭,祖父六十年代由潮州來港打工,機緣巧合下從事中藥材加工。「潮州人好慳儉,爺爺打了七年工,儲了一點錢,隨後家人也陸續來港,於是幾兄弟就在元洲邨開了第一間藥材舖,刻苦經營下,不久就在葵芳邨開了第二間,但這兩間都因為屋邨拆卸重建而消失了。只有沙田第一城的第三間店得以屹立直今。」

祖父輩白手興家,深知民生疾苦,因此榮華有個祖訓:「錢要賺得其所。」

Ken解釋:「在屋邨做藥房靠口碑,賣藥本身就是幫人的行業,所以搵的錢要合理。我們的店很少開在油尖旺地帶,這是我們的傳統。好景時,遊客區舖月租動輒幾十萬、上百萬,可羊毛出在羊身上,民生舖租金平,可回饋街坊。」

藥房不變恐步士多後塵

行外人對「藥房」和「藥行」的分別不知就裏。簡單說,藥房可配發醫生處方藥,必須有藥劑師駐店和使用「Rx」標誌;藥行又稱藥坊或藥店,只可售一般成藥和中藥。

榮華初期的零售店,大多是藥行,只賣藥材和西藥。但經過五十年的發展,現在已有一半店舖是藥房,而鄭氏家族本身也培養出了六、七個藥劑師,好為未來業務轉型做準備。

「今次疫情,令藥業大洗牌。我們未來會再增加藥房的比例。現在很多人對藥物的敏感度高了很多,有藥劑師在場就可以更準確地解答顧客的疑難。」

Ken坦承,藥房是一盤五十年不變的生意,許多小型藥房、藥行的營運模式,多年來都墨守成規,老闆上了年紀,有上岸嘆世界的心態,不想冒險,不願意求變。

他悲觀地預計,再這樣下去,部份藥房就會步上和士多一樣的命運,沒落是必然之路。於是,早在2000年他接手家族生意後,已逐步為藥房鋪路「現代化」。

原文請閱5月份《信報財經月刊》

訂閲揭頁版
下載Android揭頁版
下載iOS揭頁版
訂閱印刷版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