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整體人口密度已經屬世界第四高級別,任何密度的再增加必然影響香港的宜居度。在市內的僅餘空地「見縫插針」式地佔用空地,不但影響生活質素,甚至可能重蹈19世紀末鼠疫的覆轍。這並非危言聳聽,而是警鐘已經敲響,2003年的SARS(「沙士」)疫症在淘大花園的爆發,就是因為高層建築的高密度設計產生了「煙囪效應」。--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副教授姚松炎
最近幾年,香港政府罔顧城市規劃標準和規劃原意,在密集城市中的僅餘空地加插新幢樓宇,民間稱為「見縫插針」。這種地盡其用的想法,其實違背城市規劃理念,拉着香港城市發展的後腿,最終可能為市民帶來災難,有史為鑑。
「見縫插針」並非今時的新鮮事物,其實土地有價,地盡其用,老孺皆知。所以19世紀初的香港低下階層華人居住的房屋,差不多連一點公共空間都沒有,除了窄窄長長的出入路徑外,簡直是背對背、牆靠牆的排樓設計,土地使用效率奇高。當時基本上沒有什麼城市規劃,最多只靠地契條款限制樓宇高度而已,連監管華人建築物的條例都沒有,所以「見縫插針」得以達到極致。
幸好當時的樓宇只能建兩三層高,發展密度仍受建築技術限制;但人口密度已經非常之高,譬如1894年華人集中居住的太平山街一帶的人口密度就高達每平方公里17.5萬人,在小小的10英畝土地(約40萬平方呎)內擠滿384間房屋,人口超過7000人,差不多是2011年時香港人口密度最高區域(觀塘區人口密度為55204人)的3倍多。
然而,過高的人口密度終於帶來災難,1894年香港爆發嚴重鼠疫,官方公布的死亡數字為2552人,而且鼠疫延綿30年,總死亡人數超過2萬人。經歷這場災難,香港的城市規劃才開始啟蒙。首條限制華人建築的法例終於正式執行。
如今,香港的市區人口密度仍然偏高,屬世界上最高人口密度地區之一。根據經濟學人(2013)的資料,香港的市區人口密度仍高達每平方公里2.6萬人,是世界上最高人口密度的城市之一。即使計及郊區,香港的整體人口密度已經達到每平方公里6690人,世界排名第四高,只略低於新加坡的8227人。
任何密度的再增加必然影響香港的宜居度。「見縫插針」式的佔用空地,不但影響生活質素,甚至可能重蹈19世紀末疫症的覆轍,這並非危言聳聽,而且警鐘已經敲響,2003年的SARS(「沙士」)疫症在淘大花園的爆發,就是因為高層建築的高密度設計產生了煙囪效應。
節錄《信報財經月刊》
Android揭頁版:https://bit.ly/hkejmonthlyandroid
iOS揭頁版:http://bit.ly/hkejmonthly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