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6月4日

【信報月刊】分析:從MINISO事件反思戀日情意結

內地品牌MINISO名創優品屢被指侵權,號稱「日本快時尚設計師品牌」。儘管山寨負評不絕,但店舖擴張也順速,年內有望開至第50間。對於被質疑其「日本身份」,港區負責人則以品牌設計師為日本人作回應。在接受本刊訪問時直言:「被視為國內品牌會減分,被視為日本品牌會加分。」

日本產品給予港人良好印象,歷來也不乏商人借用「光環」招徠客人。「近期坊間出現『仿日』品牌,甚至找到日本人代言。其實,早於幾十年前已有品牌用取巧方法,利用日本取悅消費者,卻跟日本完全無關係。」中大日本研究學系系主任吳偉明指出,今天消費日本商品分兩類人:「第一類是很喜歡日本的人,很在意是否made in Japan;另一類就是普羅大眾,覺得日本貨是平,價廉物美就會買。」

「香港人對日本有獨特感情,消費日本商品絕對不局限於『哈日族』。」吳偉明指出,港人購買日本貨始於戰後,早已成為主流消費文化之一。「今天50歲以下人士都是在日本商品下成長。」

六十年代始,日式百貨如大丸、崇光、吉之島、西武等先後落戶香港,高峰期達24間;本地電器代理信興老闆蒙民偉引入樂聲牌(Panasonic)電飯煲。台灣學者林泉忠分析,香港的「哈日」並不限於流行文化,還延伸至對社會生活及整個國家的正面評價。

社會結構相似 港人不用改裝

吳偉明說:「五六十年代,港人視日貨為平貨、易壞;七八十年代,日貨開始入屋,又平又正,特別是電飯煲,給港人留下深刻印象,相反歐洲貨貴,而且易壞;即使時至今日,很多香港人家中仍然用日本家電。」他進一步分析:「由於兩地社會結構相似,香港人用日本貨比歐美貨多。」

中大工商管理學院助理院長李兆波甚有同感,本身也是日本百元店的忠實粉絲,「每次到日本都買很多家庭用品」。他說:「日本跟香港的居住面積都小,經濟持續低迷,產品都講究實用,港人不用大改裝。」

「港人崇日存在『來源地效應』。」中大市場學教授冼日明解釋這種印象:「法國是時尚(fashion);美國是流行文化(pop culture);日本則是認真、質量、嚴謹。」基於大眾印象良好,李兆波直指,日本貨可在逆市殺出血路。「在香港,很多日本餐廳無論順逆,生意其實都很不錯;日本經濟不好,日本師傅來港做『過江龍』,賣貴價刺身,店外也是長期『排長龍』!」

不過,《日本文化60詞》作者、中大日研系副教授何志明則提醒,這種「情意結」需要小心處理,切忌盲目定型。「我們常說日本產品質素高,主要源於七八十年代真正made in Japan的黃金時代;試問現在要找日本製產品談何容易?如果說以前日本產品是100分,現在可能已跌至90幾分。」

Android揭頁版:https://bit.ly/hkejmonthlyandroid
iOS揭頁版:http://bit.ly/hkejmonthlyapp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