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5月14日

Alex Bryan 理財方案

【策略】趁低吸納要當心

這是令人惶恐不安的時刻。儘管自今年2月下旬至3月的急挫後,市場已稍為回穩,然而,新冠肺炎帶來的經濟影響仍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我們無法判定這場全球疫症大流行以及社會隔離措施將持續多久,亦無法預計失業數字的升幅,又或是疫情將對企業造成多大打擊。這種不確定性導致投資者進行拋售,亦為此刻對股市下重注帶來格外高的風險。

雖然風險確實存在,但最重要還是保持慎定,並着眼於長線投資;在驚惶失措下改變投資組合,往往弊多於利,在大多數情況下,最佳應對方法還是忠於原有的長線投資計劃。

然而,以不變應萬變,並不代表無所作為,你可能有需要檢視組合內一些跌幅較大的資產(如股票)的配置比例,令其與配置目標一致;話雖如此,在市況喘定前,增持股票可能不太明智。

切忌趁低吸納

那邊廂有人急於拋售,這邊廂的我們卻傾向在大市急挫後「撈底」,靜待市場復甦後沽出獲利,這似乎是所有投資原則的金科玉律:低買高賣。

但事實是,長遠而言,趁低吸納並非有效的投資策略。為了驗證這一點,我設計了一個「趁低吸納」的策略,初始配置是美股及國債,持倉比例為60/40,每當美國股市由對上一個高位回落10%,投資組合便會上調股票配置10個百分點;而當股市由對上一個低位回升10%,組合便會減少股票配置10個百分點,但整體股票配置不會少於60%。【圖1】及【圖2】顯示了這個策略的運作,【圖3】顯示了隨時間推移的資產配置。

如【圖3】所示,此策略的回報略高於每年重新平衡資產至60/40股票/債券目標配置的被動組合。然而,這並非一個合理的比較,皆因趁低吸納策略在整段時期的平均股票配置較高(66%),其回報基本上與投資者初始便持有66/34的股票/債券配置,且每年再平衡配置的所得收益相同,但趁低吸納策略較66/34股票/債券的配置更具風險,其波幅不但略高,最大跌幅亦較顯著。

這策略有較大風險不足為奇,當市場下行時,波幅相對較大,市場下滑,通常亦預示了經營環境的惡化,在此時增加股票配置,更加需要蒙受此等風險。

留意動能這種對立力量

真正的問題是,既然此策略比靜態配置的風險更高,何以未能帶來更高的回報?當市場低迷時,風險上升,價值往往會下降,在所有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理應會帶來更佳的回報。然而,單靠價值未能反映全貌,利用此策略時,需要面對一種對立力量,就是動能(Momentum)。

動能表現往往會在短期持續,市場下行後通常接着的是更大跌幅,相反,升市很多時會接二連三。之所以有這種趨勢,皆因投資者對突如其來的消息一般都反應較慢,股價亦以較慢的速度調整。壞消息很多時都接二連三地出現,而投資者往往無法理解每個消息的潛在影響,例如消費者信心疲弱,會導致支出及企業利潤疲軟,繼而推高失業率,令破產個案上升及貸款收緊,延續經濟周期,此過程亦可反向而行。

另外,投資者對風險的承受能力亦屬順周期性,從而造成連鎖反應,進一步帶動市場表現的趨勢。當風險看似較低時,投資者均願意接受較高的股價;但當風險有所上升時,就必須以低股價去找尋願意冒險的投資者。

趁低吸納策略表面上看似吸引,然而效果欠佳,這是由於它與動能作對,其主張是在市況惡化時增持股票,待大市反彈時再沽售。雖然此策略未至於會嚴重拖垮投資組合表現(當適度執行時),但最好還是忠於長線資產配置策略,以配合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趁低吸納大概不會增加回報,但利用動能順勢而行,或能減低風險。

在本文第二部分,我們會看看順勢而行策略的表現。

(二之一)

Alex Bryan

Morningstar

北美被動式策略研究總監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