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11月13日

Shamik Dhar 宏觀分析

凱恩斯理論的對與錯

對於經濟學家來說,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是憂鬱科學界的傑出人才之一。近年,隨着政府重燃對赤字支出的需求,凱恩斯的理論變得更為矚目。

儘管凱恩斯的影響力深遠,但其看法有一處錯誤:他認為在二十一世紀來臨之際,現代人將享受充裕的閒暇時間。此觀點來自1930年發表的一篇論文,當中提供積累財富的框架,從而驅動創新發展。隨着科技不斷進步,凱恩斯指出:「我們可利用四分之一的慣常勞動力從事一切農業、採礦及製造作業。」結果會如何?人們可享受「豐盛人生」,每周只需工作15小時。而最大的問題是什麼?設法打發多出的空閒時間。

科技進步助減工時

雖然凱恩斯在其他領域的前瞻看法相當準確,但人們的工作時數並未如他所料般急劇下降。從1900年左右至1940年左右,主要經濟體的工作時數確實從1870年的每周60小時以上,減少至二戰開始時的每周50小時以下。自1940年代起,此下降趨勢開始減慢,雖然跌勢持續,但似乎穩定在大約每周40小時的水平。

然而,亦有一些例外情況。2000年,法國政府規定每周最多只能工作35小時,通過更具成本效益的方式增聘工人,而非向在職員工支付加班費,藉以創造更多就業職位。但這只是冰山一角的例子。

在其他方面,科技進步令工作時數減少。以家庭雜務為例,洗衣機、洗碗機、微波爐及其他節省勞動力的設備得到廣泛應用,確實減少烹飪及清潔所花費的時間。如果科技與工時之間的關係如此清晰,且在家庭中確立起來,那麼工作場所又為何不可呢?

自動化帶出連串問題

有些因素(部分是心理因素,部分是社會因素)或者有助解釋平均工時未有驟降的原因。一方面,政府及工會經常立法規定最低工時,目的是分配可利用工時,讓人們可以賺取足夠的生活費用。然後萌生出一種想法,人們的身份與他們從事的工作存在某種聯繫──工作量減少令人們自覺喪失地位。

然而,這或許只是短暫性。如果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來臨迎來真正的自動化,然則一切都會變得平等,且正如凱恩斯所言,生產力將有所提高,而財富亦將隨之提高。這樣人們就可以放下工作、騰出更多時間,而凱恩斯對未來生活輕鬆愜意的願景終能實現。

在今後數十年,計算及自動化科技的進步有望帶來超卓的生產力及龐大的財富創造。問題是我們該如何運用這筆財富。它是否依然掌握在少數精英手裏,或者我們會更廣泛地分配利益?要是如此,我們該怎麼做?我們是否設法擴大持股,使更多人獲得股息?人們會否提前退休?我們是否帶來以稅收撥資的最低社會紅利?那麼我們該如何處理「搭順風車」的問題?誠然,追求更公平、快樂的社會並非不可能,但必先解決一些問題。

 

Shamik Dhar

紐約梅隆投資管理

首席經濟師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