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10月29日

黃碩輝 宏觀分析

精神病風險保障缺口

研究顯示,每40秒就有人因自殺而失去生命。這實在使人難以置信、十分悲痛。

據世界衞生組織稱,每年約有80萬人死於自殺,相當於每40秒即有一人自殺。即使預防自殺的工作在全球取得進展,另一份香港的研究卻顯示,老年人的自殺率遠高於其他年齡組別的自殺率。

一個人的心理狀態與自殺率息息相關。專家認為現代社會中來自日常生活、社交媒體、工作穩定性、財務狀況的壓力,以及獨力面對問題的孤獨感,對個人作出什麼行為,及如何應對困難有很大影響。

除此以外,還有一個大眾刻意迴避的因素。老年人患上抑鬱,甚至選擇極端的自殺行為,多由疾病、孤獨或寂寞引起。我們預計當黃金一代佔人口比例愈來愈高,情況將更加嚴重。如希望社會更具有韌性,就需要勇於面對問題,加深了解。

在亞洲精神病仍是禁忌

現在愈來愈多企業開始處理員工的精神健康問題,但為免受到批判及歧視,許多患者選擇沉默。這種心態妨礙患者正確認識病情,與及在所身處的環境中獲得協助。研究顯示75%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決定不尋求專業的協助。

世衞的資料顯示,全球的精神健康負擔正在不斷增加。60歲或以上的成年人約有15%患有精神疾病。中國約有2億人受到精神心理疾病的困擾,而僅僅是重性精神疾病的患者就有1600萬人。在香港,每六個人中有一個曾患一般精神或情緒病,當中包括焦慮抑鬱症、廣泛性焦慮症、驚恐症、各類恐懼症和強迫症。

與重疾或慢性疾病不同,目前保險對精神疾病的保障很有限。專家表示,自殺是可以預防的。如現在不採取行動,精神疾病的保障缺口將愈來愈大,引起更為嚴重的社會和經濟風險。

精神病保障備受挑戰

相對來說,為精神疾病提供保障比身體上的疾病更為困難。對一般的疾病不同的司法轄區有不同的臨床慣例及診斷治療定義,加上如癌症和心臟病等其他重疾,醫生可以通過多重標準測試及方法確定疾病的嚴重性;相反,精神疾病的診斷標準通常不太明確。對精神疾病的診斷往往以病人的自身陳述為準,所以有時可能較為主觀。

再者,社會對精神疾病的標籤使保險公司難以向消費者推銷這類保障,更遑論討論保險細節。電視、電影對精神疾病的處理手法亦無助於解決問題。此外,由於缺乏歷史臨床數據,保險/再保險公司沒有充足的風險評估因素,以開發合適、可負擔的精神健康保險產品。

這是全球性的健康問題。承認問題是積極處理的第一步,但之後仍需更多功夫。

然而,單靠任何一方或任何一種解決方案均無法解決這個複雜的全球性問題。社會各方,如政府、消費者、社會服務機構、醫療工作者、醫療設備公司、醫療科技機構及保險/再保險公司等,都應為縮窄健康及死亡率保障缺口更加努力,減輕患者的精神負擔。個人層面而言,我們都應盡己之力,加深對自殺這個全球公共衞生問題的認識,並讓在困境中掙扎的人明白他們並不孤單。

黃碩輝

瑞士再保險

亞洲首席經濟師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