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5月8日

王良享 北美

通脹趨近目標 美股投資策略

上周美國聯儲局議息,一如預期不加息,因為今年內若要加息,只可以在6月、9月或12月這3個既有記者會又有季度經濟及利率預測的月份,以免引來無謂猜測,以及股市與債市的過分波動。

當然,會後聲明是唯一焦點。聯儲局再次在經濟降溫之時提出「亮點」,即雖然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只有2.3%,但資本性投資有上升好勢頭,說明加息周期仍只在中期,暗示6月份如無意外仍是加息0.25厘,然後再觀察政策刺激從貨幣政策過渡至財政政策是否順利,才再退市。

通脹目標呈對稱

本來並不重要的一次會議,因為加入兩句句子而引起了一陣波動。首先是聯儲局第一次說到通脹接近目標,接着是聯儲局認為通脹目標「對稱」(Symmetric)。3月份美國個人消費支出平減物價指數及其核心部分,按年升幅都是1.9%,只是0.1%低於2%的聯儲局通脹指標,當然是「非常接近」。但回溯2016年下半年及2017年上半年,核心PCE亦曾經很接近2%,並且長達半年之久。通脹是否有趨勢性改變現時難以判斷,但如果美國進口徵稅「如期如量」的實施,則通脹短期內「穿頂」似乎並無懸念。

因此,聯儲局再新加入通脹目標是「對稱」的一句作「保險」。2015年聯儲局開始加息時,核心通脹指標PCE升幅只是1.5%;2017年10月聯儲局停止作債劵再投資時,核心PCE升幅没有加速上升,反而只升1.4%。「對稱」者,可解讀為既然聯儲局兩年半以來的退市及加息是在通脹未達標時進行,將來若通脹加劇上升,應該毋須「膝蓋反應」地快速加息及提高加息幅度。

加息預期漸消化

筆者曾說,股市最危險的時候,是利率上升但通脹並無上升,實質利率上升削弱股市的吸引力。現在的情况是利率上升而長息升速快於短息,反映加息預期漸被消化,而通脹預期漸漸轉化成實現通脹,這樣的通脹上升對股市是友善的。標普500企業第一季度資本性投資按年上升24%,筆者估計,本年度全美資本性投資上升10%至6900億美元,佔GDP 3.5%。

投資者在決定是否「沽股買債」時,首要考慮是股市風險溢價指數(Equity Risk Premium),簡稱ERP,即投資於股市相對最安全的國債經通脹調整後的額外回報是否仍相對高。以美國標普500為例,當ERP低於3%的時候,歷史上出現大調整機會比較高。現時標普500風險溢價指數為【2.7%+2.2%-(3%-1.8%)]=3.7%】,並不算低,相信不會出現「沽股買債」現象。

金融法例去監管

放寬金融法例監管為特朗普「維新」三大板斧之一,其餘兩道,是「稅改」及「基建」。稅改變身為「減稅」已經推出;基建一般會在總統任期後兩年內搞定,用以為競選連位造勢。換言之,未來半年,美國國內政策的改革及執行最快者會是金融法例去監管化(Deregulation)。

舉兩個例子,其一,4月17日,白宮頒行政指令,更改金融海嘯後制定的汽車貸款指引,翌日於參議院通過;其二,由特朗普任命主理「金融消費保障委員會」的Mulvaney,不單單作出絕不加大權限的承諾,更積極削減該委員會預算(從600億美元削減至450億美元)。正如筆者曾於特朗普當選初期指出,「去監管化」不必等待國會通過,只要政府關水喉就贏了一半。剩下的另一半,則待取消《伏爾克法規》(Volcker Rule)及全面簡化《金融改革法案》(Dodd-Frank Act)去實現。

根據「全面性資本分析及回顧計劃」(CCAR),聯儲局於6月底將宣布根據CCAR各銀行的派息及股本回購增幅,去年此增幅甚可觀,達43%,今年大銀行的支付比例(Payout Ratio)仍值得期待。4月初,聯儲局並且公布一項取消大型全球性銀行年度壓力測試中補充槓桿比率(SLR)的建議,計劃於明年實行,估計可釋放大型銀行資金在500億美元以上,用作股本回購、派息以及「收購合併」之用,推高美國銀行的估值。

銀行股不容忽視

當然,玩財技以外,實際經濟活動加速引致貸款上升,淨利差上升是支持銀行股價最靠譜的因素。直至上周五,82%的標普500企業已公布業績,盈利比預期為佳者達79.9%,標普500企業第一季度資本性投資則按年上升24%,筆者估計本年度全美企業資本性投資約上升10%至6900億美元,可帶給銀行的新增貸款不容忽視。

去年12月,筆者指出美國金融法例寬鬆化首批得益者會是資產值介乎500億美元至2500億美元的美國中型銀行,如果以交易所上市基金(KREUS)作為投資標的,至今升幅為7%,現可在組合內加入大型銀行股,於美國中期大選前獲利離場。

王良享

臻享顧問

董事總經理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